本报讯(记者刘红)1月24日,10名法官和律师委员首次联名提案,呼吁我省设立司法救助基金,至此,政协社科、新闻出版界委员23日热议的话题终于落到实处。
本报昨日报道了7名律师委员热议,呼吁政府设立司法救助基金,每年拿出300万,救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害人、工伤受害者、交通事故受害人等弱势群体。
据介绍,23日社科、新闻出版界委员热议之后,齐明亮委员连夜起草,然后交由河北浩博律师事务所主任宋振江等希望联合签名的律师委员“过目”,力求达到完美。据宋委员介绍,小组讨论时才知道,律师们的想法和省法院法官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24日小组讨论间隙,省法院副院长穆思山委员在提案上率先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随后宋振江、齐明亮、回增玉等9位法律界委员也纷纷提笔签名。一份联名提案在会议间隙形成。
提案认为,应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追索工资、抚养费、赡养费、抚恤金、工伤赔偿金等几类案件的原告,给予司法救助。
提案建议,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不低于500万元用于司法救助,救助金每人一般应控制在3万元以内。看似不少的一笔经费平均到全省近200个法院,每个法院也仅有2万多元,以每个被救助对象1万元计,每个法院也只能救助2-3人。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在省财政基础上拿出适当的财政资金予以配套,同时也可争取社会捐助。
各位委员说,设立司法救助基金对于减少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一支出也符合财政支出的原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