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地点 新华网郑州1月24日电(记者桂娟)在南水北调文物保护过程中,考古人员在河南博爱县西金城村新发现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并首次发现了大量小麦遗存。
发掘领队山东大学王青教授说,这是河南境内龙山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小麦遗存,对研究小麦在我国的出现和传播路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西金城城址是目前河南省发现的第11座龙山文化城址,也是豫西北发现的第3座同期城址,它与不久前新发现的温县徐堡龙山城南北相距仅7.5公里。
王青教授说,龙山文化处于夏王朝建立的“前夜”,是中原地区社会剧烈转变的时期。多座龙山城址的连续发现表明豫西北和中原腹心地带的郑洛地区龙山城址一样较为密集,充分显示了中原地区龙山时期社会急剧转变的历史面貌,对研究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设计通过西金城遗址东部。受河南省文物局的委托,山东大学考古队连续两年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基本搞清了龙山文化城址周围的古地貌环境和经济生产区。
城址大致呈圆角长方形,面积达30.8万平方米,北墙长560米,西墙长520米,南墙长400米,东墙长440米,北、西墙宽20米左右,东墙宽10米左右,南墙宽度介于二者之间。在西、南墙中部可能有城门,北、东、南墙外侧发现有小河或排水沟环绕形成的防御壕沟。城址建筑于龙山文化中期前后,距今4000多年,废弃于龙山文化晚期。
考古人员在西、东墙外分别发现大面积沼泽堆积和缓土岗,土岗高处有小片龙山时期的居住堆积,在居住堆积的灰坑中浮选出小麦、粟、黍、水稻和大豆等粮食作物的炭化遗存。专家推测,城外的沼泽和缓土岗应是种植这些粮食作物的生产经济区,缓土岗的高处则是从事季节性生产的临时住地。
此次考古还出土了刀、镰、铲等石器,罐、壶、盆、刻槽盆、单耳杯和鼎等陶器,以及丰富的田螺壳和少量猪、狗、鹿等哺乳动物的遗骸。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