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学聪)不断扩大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使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体会到社会保障“遮风挡雨”的力量。个人账户里不断增加的养老补助,接连调高的低保标准和社保待遇,为不少生活在北京的“边缘人”解决了后顾之忧。
2007年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市财政投入近300亿元,为构建覆盖全市城乡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所做的不懈努力。
其实,北京已向着为全体市民提供无缝隙社会保障的方向努力了多年:2001年至2007年先后7次提高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1996年的月人均170元提高到2007年的月人均330元;统筹范围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从1994年的270元提高到2007年的1380元;2007年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由上年的每人每月640元调整到每人每月730元……
在各种保障标准接连提高的同时,市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也在5年中增长了近两倍,从2003年的119.1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297.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6.2%提高到18%。目前,北京基本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重点,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慈善捐助在内的比较齐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实现了全市范围的全覆盖和无缝衔接。
“公共财政是聚公众之财、办公众之事。”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02年到2007年,公共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81.8%提高到90.5%。不断加大的对社会保障领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和积极实施的就业政策,不断建立健全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织起了一张密实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除此之外,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有关制度的补贴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07年,市政府将2008年市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水平提前到位,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涵养区、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人均补助标准分别增加到人均90元、70元、20元,使2007年全市新型合作医疗的人均筹资水平达到220元。未来三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均筹资水平将以每年100元的标准逐年提高,这将使本市新农合制度的参合农民受益更多。RJ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