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争议,但最后的结果本山还是极可能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里说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直译过来就是东北二人转。如果赵本山真的成为二人转的传承人,还真得要想想,究竟该怎样传承二人转。
一喜:二人转“转进”都市剧场
二人转原是民间艺术,是本山让这个本属田间地头的艺术有机会进入了都市剧场。从拉场戏《大观灯》开始,他就开始尝试在城市演出二人转。1987年,由他和潘长江联袂主演的《大观灯》在沈阳大戏院连演了208场,场场爆满,最多时一天加演五场。
那次市场化运作为二人转全面进军都市剧场奠定了基础,也让本山有了信心。
在本山的经营下,“刘老根大舞台”成为沈阳的一道风景,一张名片,尽管票价高过200元,但如果不提前预订还可能买不到票。更重要的是,本山还让草根出身的二人转民间艺人身价大涨,唐鉴军、张小飞、王小利、小沈阳等一批转星全国知名。毫无疑问,二人转走进都市剧场,二人转艺人的境遇改变,功在本山。
一忧:二人转开始变调
不能不承认,走进都市剧场的二人转,因为断了“地气”开始渐渐变味。如今的演出几乎看不到传统意义上的二人转,好一点的仅仅是例行公事式地勉强加个二人转小帽。接下来的演出则与二人转传统的“说学逗唱”无关。
如果问问时下经常看二人转的观众,知道《楼台会》吗?知道《包公赔情》吗?恐怕很多观众会一头雾水。
我曾在农村看到了二人转《楼台会》,当表演到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哭灵的一段时,演员积极投入,边哭边唱,感人肺腑,台下的很多女性观众也跟着一起哭……而在市场的压力下,二人转一退再退,夸张一点说,现在的二人转几乎堕落成陪唱陪笑的堂会表演。
二人转变调,当然不是本山之过。但作为传承人后,二人转的发展和继承还真应引起本山的思考。
思考:二人转如何回归
一向很有观众缘的本山,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后,立即引起了争议,冷静地看,这样的争议并非毫无道理。部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提出的异议是本山所演出的“二人转”与原汁原味的东北“二人转”其实已经有很大差异。
传统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由甲乙二人扮成一旦一丑,载歌载舞,其唱腔音乐十分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常用的唱腔曲牌有“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三节板”……传统节目以《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猪八戒拱地》等最为著名。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二人转市场虽然热闹,但繁荣的并不是二人转。目前的二人转着实丢掉了很多传统的东西。二人转被列入文化遗产,无疑是为了挖掘和抢救,但本山的“二人转”并不是需要抢救的“二人转”。
对于二人转来说,成也本山,败也本山。人们在承认他对“二人转”的贡献之大时,也希望作为继承人的他能静下心来,认真想想——“二人转”究竟该往哪个方向转?
本报记者蓝恩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