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缀:加在词根后面的构词成分。
女友瑗与男友恩爱稳定,甜蜜有加,无论同学、同事、领导,都认定他们的未来会像涂了502胶水一样牢不可破,而且一辈子都会粘在一起。
每天下班,男友都会准时出现在公司门口。
瑗的家离公司不过5分钟车程,男友会围着城市的几条林阴大道绕上一圈儿,然后在晚餐饭点之前把瑗送到地下停车场的电梯门口。
每有同学聚会,男友都会鞍前马后地打点一切,安排饭局,定点k歌,送客到家,接着再充当护花使者把最后一位最尊贵的乘客送回家。
隔三岔五的单位聚餐,男友更是让瑗挣足了面子:对领导恭敬有加,对同事不卑不亢,对瑗体贴入微,瑗不只一次听到同事或私下或公开的羡慕表白。
可让瑗烦恼的是,这段本来结构完整的爱情,却夹杂着不和谐的成分——如同一个词语本身正确无误,却生生给加了个多余的后缀,这个后缀就是瑗的父母。他们严重抗议瑗和男友往来,理由是男友家境一般,房子没买,倒贷款买了辆车。而且男友家在农村,父母没有养老金,还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弟弟,这一切都少不了瑗的男友负担。用父母的话说,那就是,未来危机四伏。
而在瑗看来,这些根本不是问题。男友在事业上有雄心有魄力,深得领导器重,将来升职加薪还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儿?虽然家境差了点儿,但这是男友自己无法选择的,他只能依靠自己改变家族命运。将来要照顾父母弟弟怎么了,不照顾反倒觉得他品质有问题了。
于是,双方各不相让,很多次为了男友,瑗和父母都差点儿恶语相向。男友偶尔来家里吃顿饭,家里的气氛,地上掉根针都听得见。
MSN里,关于瑗的烦恼,我们早就讨论了1000遍,也给瑗支了无数的招儿:比如冷战,不回家吃饭让父母干着急;比如开诚布公谈一次,一切摊开了说;比如不妨找个机会,让男友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切,生性柔弱又听话的瑗都做不来。只能安心等待,等待父母妥协的那一天。
想起哥哥N年前被阻挡的爱情。
老妈当时也是不同意,理由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每次他们在家里的另一个房间约会,老妈脸色都不好看。老妈说,你看,她进来看到我了,都不叫声“阿姨”。我说,你看到她了,也没说声“来了”。
周末的中午,老妈说你问她在不在这里吃午饭,我传话过去,然后原话照搬:“刚提前吃了午饭来的。”她10点多钟到我家,开饭时将近12点。即使是吃了,也未必是午饭,更况且是周末。可平时还算聪明的老妈就觉得别人吃过了,或者觉得别人不愿在我家吃。直到把媳妇娶进门很久了,老妈无意地说:“当初不知饿了多少回呢”。
准嫂嫂要表现自己的居家本领。有一次很热心地问老妈哥哥的毛衣袖子织多少针,老妈很奇怪:“袖子是后织的,问也应该先问腰围呀?”当时老妈下了断言:看来也不会织,看她如何收场吧。等过了一个月,老妈故意要准儿媳下不了台:“你的毛衣怎么样了?”准嫂嫂有点儿窘迫:“已经织好一个袖子了。”事后,老妈笑得那叫一个欢,哪有织毛衣先织袖子的?
虽然给老爸吹了无数枕边风,给哥哥下了无数最后通牒,给我描摹了无数次“拆散有奖”,哥哥还是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将媳妇光明正大地娶进了门。
再推及一个阿姨。不记得当时的干预盛况,只知道剑拔弩张地快要把儿子扫地出门。如今,却依然欢欢乐乐带着孙子。很多次父母带我到她家,儿媳都是爱搭不理的,或许是在清偿从前被排斥的老债。记得最清楚的是,一天我们一起逛街,她带着孙子怯怯地出去找儿媳,儿媳冷冷地说:“给我放这儿吧,你先回。”阿姨常常哭着向我妈诉苦,这个儿媳心机重着呢,现在翅膀硬了,就会给我脸色看。
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也能想得到,作为父母,可能干预得了孩子的其他,干预感情却真的百万个不明智,分析一二。
两人感情足够真挚,是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的。那么,父母这边再怎么折腾,也是无用功。木已成舟时,徒生尴尬。将来无论如何冰释前嫌,家庭新成员的内心也难以接受曾经被排斥的创伤。
两人本来没那么紧密,或许会因共患难而变得紧密起来。外力的干预很自然地把两个人推进同一个战壕,共同抵抗“敌人”的进攻。即使他们本来没那么坚定,在你的干涉诋毁下,所做的第一反应必然是极力维护,继而为自己父母的无礼充满歉意,要加倍地表示自己的决心。此外,因为恋爱上的分歧,他们还会在内心觉得自己非常孤立,失去了家庭这个支持系统。所以,当遇到情绪困扰或是工作上的不如意时,不难想象,他们求助的触角是伸向正要打压他们的父母,还是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战友。
即便父母威力无穷干预成功了,那一定得保佑子女的下次爱情甜蜜美满。如果被父母大人首肯的爱情依然不那么幸福,就等着子女向你发出的怨气吧:“要是当初和某某在一起,现在也不会这样。”“是你们毁了我的幸福。”作为父母,无论如何也承担不起这样的骂名。虽然,这样的结果可能和第一个恋人在一起依然会出现。
爱情,是陷入其中的两个人之间摸爬滚打悟出来的,任何横添一笔的举动都是毫无建设意义的多余表达。即使父母觉得这段爱情漏洞百出,危机四伏,那么起码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底线:影响而不干预,尊重而不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