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我国第一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河北省张北县单晶河200兆瓦风电项目。邓佳摄 |
在红火的风电建设热潮背后,各种矛盾也潜伏交错——
冷静看待风电热
本报记者 冉永平
火热的“风”潮
在目前的可再生能源中,风能和太阳能无疑是最被看好的,这些能源理论上最清洁也最廉价。而与太阳能比,风能发电技术更趋成熟,应用也更为广泛。因此,从2006年以来,风电建设热大有席卷全国之势。
据统计,2006年,中国新增风电机组1454台,装机容量133.7万千瓦。与2005年新增装机50.3万千瓦相比,2006年的增长率高达166%。
出现席卷全国的风电热是有原因的。
首先,我国风能资源储量巨大,居世界首位。据最新的风能资源评价,我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约3亿千瓦,加上近海域可利用的风能资源,我国风能共计约10亿千瓦。如果陆上3亿千瓦全部开发,理论上平均年发电量可达到6000亿千瓦时,相当于7座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面对这样的数字,没有人会不动心。
其次,风电建设热潮也是得益于国家节能减排的大环境。风电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只要有风就能换来电,有利于节能减排,这样的好买卖无疑会受到追捧。
而具体的有关产业政策更是风电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为了如期完成国家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各发电企业新建电厂中,必须有3%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而水电不包括在内)。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发电技术中,风电无疑是技术最成熟,生产关系也相对简单的,因此,从2006年以来,全国出现风电建设热也就不足为奇。
瘸腿的风机
风电建设如火如荼当然是好事,特别是在当今全球能源紧张的大环境下,让风带来动力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好事背后,也潜伏着隐忧。其中一大隐忧就是,看起来颇为壮观的风电场上,唱主角的似乎并不是我们自己。
内蒙古是我国最早发展风电的地区,风电规模全国最大。长期在内蒙古电力行业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在内蒙古看到的风电设备,几乎全部是丹麦、瑞典、美国的。
王先生的直观感受没有错。由于核心技术壁垒等问题,我国风电市场长期以来一直由国外跨国公司所瓜分,国内企业只能在外围分一点残汤剩水。
国内企业一直努力试图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近几年,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内资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国内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增长较快。但是,囿于时间和实力,国内风机设备的被动局面并没有根本扭转。
据有关方面统计,2006年底,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2599兆瓦,其中中国内资企业产品只占到30.80%,合资企业产品占3.30%,而外资企业的产品却占了65.90%。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只占三成的国内设备主要集中在800千瓦以下级别的风机设备,兆瓦级风机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独占。而兆瓦级风机才是未来市场的主流。
市场被动的根源是源于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差距。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风电设备看起来就那么几个风叶,似乎很简单,其实技术含量极高。国外特别是北欧国家,在风电领域起步早,因此技术一直在全球领先。而我们的企业,这些年刚刚起步,因此很难一下子缩短与他们的技术差距。
一位在现场施工过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内的风电设备在质量上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与国外设备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他在现场施工中,就亲自遇到过几十吨重的叶片吊上去却安装不上的情况,而进口设备从来不会出现类似问题。“进口设备的确很精密,一个螺栓,如果说明书上说要紧三转,肯定就是三转,多半圈都不行。这就是差距。”这位人士不无感慨地说。
如何缩短与国外的差距?多数业内专家认为还是要靠我们自主创新。有些专家甚至认为,外国制造商不可能帮助国内企业提升风机制造水平。理由是,目前外资制造商基本上都是独资建厂,虽然也在本土制造,但基本上是完全独立制造风机,或只是就一些非关键部件如塔架等向国内部件厂商寻求合作,而在核心技术上,他们守护得很紧。如某跨国公司在天津建有一个制造基地,总装、叶片、齿轮箱、电机等制造车间都有,但只进行叶片生产,其他生产车间闲置不用。因此,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想简单通过“市场换技术”式的合作来快速提升我国风机制造业的竞争实力,恐怕很难。
既然风电设备的核心技术突破最终离不开自主创新,那么,为国内企业提供一个能一试身手的舞台就显得非常重要。专家指出,任何一项技术也好,一个企业也好,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而时间和实践同等重要。因此,风电产业如果要想健康发展,需要发电企业与制造企业的通力合作,一方面制造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一方面发电企业也要目光放长远,多给国内制造业机会。否则,如火如荼的风电建设都让跨国公司唱了主角,国内企业恐怕就永远也长不大了。
赔本的电价
一位业内人士很直率地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情况:“别看这两年全国建了那么多风电场,但是你数数,有多少风车是不转的。如果你问他们原因,他们会告诉你检修,其实许多风车建好了就没转过。真正的原因是转不起,越转越赔。”
这位人士反映的情况并非风电建设上的个别现象,“建得起,发不起”的怪现象在不少地方的确存在。
原来,虽然风力发电看起来不需要花钱,只要有风,风叶转起来电就来了,应该成本很低。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虽然风不要钱,但是由于设备投资和运营成本,包括上网成本以及规模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目前的风电其实并没有多少成本优势,不少地方的风电成本甚至远高于火电。而目前的风电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市场综合电价水平并不利于风电行业的发展。
据了解,当前国内风电上网电价普遍采取招标方式确定。有关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招标方式确定风电项目上网电价的做法最初是怕风电发展失控,而采取的一种控制性的折中办法。但一些大公司为了获得发展风电的好名声而刻意压低竞标价格,甚至亏本投标,这就使得风电价格背离了经济规律。
据业内人士透露,过低的竞标价格已令相当一部分风电企业无法维持风电运营。“曾有一个内蒙古投标商开出的价格是每千瓦时0.38元——这是一个让谁都赚不了钱的电价,全世界都找不到一家比他们更低的。”一位风电企业负责人无奈地感慨,“这样做只能是为了上风电而上风电了,大家都赔本赚吆喝。”
一些专家建议,有关方面应规定一个最低的竞标价格,这个价格应包括成本和适当的盈利,以防止恶性竞争。同时,价格也不应成为竞标成功与否的主要指标,还是应该综合评价企业的实力和技术水平。
还有专家则干脆建议,既然要扶植风力发电,还不如以固定上网电价的方式,精心设计一套适合风电发展的价格机制,以使风电产业能良性循环。据说,这样的思路开始在一些省份得到采纳。
风电要实现大规模发展,就必须上大电网。而上大电网就有一个和火电、水电等其他电厂电价的平衡问题。一些业内人士说,莫说目前风电成本普遍高于火电,就是成本有优势,由于种种原因,风电上网都会受到一些阻碍。
比如,内蒙古是我国利用风力发电最早、规模最大的省区之一,虽然由于风力资源得天独厚,设备年有效利用达到2400小时左右,每度电成本降至华东、南方一些电网火电成本以下,却仍受电力市场分割的制约,连“绿色能源送北京”都尚未实现,只能在蒙西电网内销售。
还有一些地方甚至要求,谁建电厂谁建输电通道。这无疑又给本来已经举步维艰的风电发展雪上加霜。
因此,许多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都认为,风电虽好,路还漫长,需要在设备制造、扶植政策等多方面成龙配套,才能保持健康发展。否则,一阵风式的发展,很难避免盲目,搞不好就是怀着一颗节能减排的好心,却办了资源浪费的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