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编队挺进远海
潜机协同
本文导读 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是海军适应未来海战需要组建的新型舰艇部队,拥有补给舰、侦察船、救生船、油船等多种型号的舰船,担负着油水、物资、维修、救生、医疗等综合作战支援保障使命。该支队官兵瞄准未来海战场,着眼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大胆探索作战支援保障模式,作战支援保障实现了由单舰向多舰、由单一向综合、由一般海况向复杂海况的跨越。(于春光)
第 1 2 3 4页
黄海海域,风大浪高。
一场海上作战支援保障演练正在进行。突然,我2艘驱逐舰作战“受损”。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舰艇编队立即赶赴指定海区,对战损舰艇进行损管支援、装备抢修,战舰很快恢复战斗力。现场指挥的支队长吕永平向记者介绍,这次演练是海军作战支援舰部队组建以来,首次举行的成建制远程综合保障演练,检验了作战支援编队机动支援保障的能力。
目标,在瞄准实战中确立 2005年夏,组建不久的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海上“亮剑”,组织了旨在检验海上作战支援保障能力的实兵实装演练。
“海战”打响后却情况不断:补给舰授油接口与受补船型号不相匹配,补给无法进行;拖船对“战损”舰实施牵引,折腾了两个小时硬是连不上……由于保障技能单一、手段落后,受损舰艇在规定时间内未能恢复战斗力,不得不退出海战场。
这次演练对传统的码头保障、近海支援等保障观念带来冲击,这引起支队党委“一班人”的深思。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海上作战样式复杂,以往按部就班的被动保障、固定保障、概略保障等传统模式,已明显滞后于未来海战的需要。针对未来海战特点,创新支援保障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目标,在瞄准实战中确立 。该支队着眼于现代海战场的特点,重新确定了“由静态向动态、由近海向远海、由平时向战时”转变的保障思路,建立起精确、快捷、高效的新型海上保障模式。他们从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入手,一是组建了救、油、运、拖等多种型号舰艇的海上综合保障群,按照担负的不同使命任务,将编队分为援救兵力群、补给兵力群、抢修兵力群,以群为单位对战斗舰艇实施各种作战支援;二是创新组训模式,加强复杂海况下综合演练,探讨作战支援编队海上保障训法、战法,为全面形成海上综合保障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 1 2 3 4页
硬功,在贴近实战中磨砺 有人说,支队的码头就像支援舰船的陈列馆。放眼军港,各种支援舰只多达几十种,多型舰船混杂,给指挥、组训带来不小困难,也给海上支援保障提出了新课题。为使训练与未来海战接轨,该支队党委连下了3步棋。
强化使命课题训练。支队提出以提高使命课题训练质量为出发点,以探索适应未来海战要求的新战法为主线,加大复杂条件下遂行任务的训练力度,突出救生、侦察、援潜、补给等重点课目训练,探索采取电子干扰、岛礁掩护、无线电静默等措施,提高舰船海上生存能力;把各保障群拉到不同海区,实施夜间岛礁区补给、昼夜多方向综合补给等20多个高难课目训练。
加强联合保障训练。在单舰船训练的基础上,支队针对未来海上综合保障的需要,将不同型号、不同类别的舰艇编成不同的支援保障战斗群,分别针对不同的战场需求进行混合编组和训练,使混合舰艇编队攥指成拳。他们坚持贴近实战需要,与作战舰艇部队联合开展锚泊并靠补给、航行中纵向补给,对战损舰隔舰灭火支援等课目演练。
设置复杂战场环境。他们按照“背景设计贴近实战、内容难度贴近实战、节奏强度贴近实战”的原则,精心组织陌生复杂海区、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锤炼舰船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该支队专门选择雾天、夜间和风浪等战场环境,把编队拉到狭水道、岛礁区、陌生海区,进行测定舰艇运动要素、战斗准备部署转换、靠离锚漂泊船等课目训练,提高了海上综合保障能力。
第 1 2 3 4页
保障,在出航护航中检验 作战舰艇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对于支援保障部队来说,却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基于这样的认识,支队提出,以实战标准对待平时每次保障和训练,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完善新训法和新战法。
去年初夏,一道紧急命令传到该支队:正在某海域执行任务的我舰艇编队急需补给。该支队支援保障编队立即解缆出航,从不同方向同时为战斗舰艇进行油、给养补给,支援保障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该支队将平时补给与战时保障接轨的又一成功探索。
组建之初,该支队训练大多按预案实施,注重单舰船基础课目训练,而对舰船综合保障训练不够。随着军事训练转变,支队决定以探索适应未来海战的新战法为主线,将平时保障与战时保障接轨。他们依据未来海上作战支援保障任务,将救生、侦察、援潜等重点课题,融入平时的保障与训练中,做到平时保障一次,战时保障能力提高一步。
平时保障与战时保障接轨,使战时保障可能遇到的难题显现出来。为此,他们针对保障难题组织人员攻关,先后破解了数十个作战保障难题。近年来,该支队先后20余次将支援舰船拉到大海深处,与保障对象同步进行海上作战支援演练和考核,探索出8种支援保障战法,作战支援能力实现了由单舰向多舰、由单一向综合、由一般海况向复杂海况的跨越。(本文图片为王松岐、周红斌摄)
第 1 2 3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