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下午,南海某机场。天空战鹰呼啸,地面各种保障车辆依次排开,飞机抢修分队已经紧急进入各自战位。
16时,一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我一架战机"受伤",命令你们迅速进行战伤评估,实施抢修!”指挥员话音刚落,一架“受伤”的战鹰已经悄然滑落机场。
一场飞机战伤抢修演练拉开帷幕。
战鹰刚刚停稳,8名维修经验丰富的评估员便出现在战鹰周围。大家熟练运用水平仪、探伤仪等检测设备,对重点部位进行损伤评估和通电检查,制定抢修方案。
16时10分,评估员向分队长报告:“××号飞机左机翼前蒙皮有一圆形弹孔,桁条断裂,飞机尾锥弹孔损伤。”战伤评估完成后,分队长随即下达了抢修命令:“一组负责抢修左机翼弹孔,二组负责修复尾锥弹孔损伤……”抢修人员迅速投入战斗。
抢修现场,高级工程师韩玉满告诉记者,该师装备维修训练正发生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注重紧贴实战背景,组织从抢修方舱展开使用、工具定制到位到实施紧急抢修等环节的全过程训练;二是注重科研攻关,靠技术进步来提升信息化装备的抢修能力,应急抢修时间大大缩短。
说话间,演练场上演着一派繁忙而紧张的景象。拆卸传感器、修补蒙皮损伤、通电测试、运送航材……抢修队员如同医术精湛的外科医生,用手中特殊的“手术刀”为战鹰实施起死回生的“手术”。
16时52分,战机“损伤”抢修任务全部完成。经专家鉴定,抢修分队战伤评估准确,抢修方案科学,抢修取得成功,刚刚“痊愈”的战鹰振翅重返蓝天。(本报海口1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