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孔庆貌这样,既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又拒绝去养老院被“集中供养”的老人,已经成为一个数量庞大但常常被忽视的群体:“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一般指无子女或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据全国老龄办2007年12月17日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200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长到1.49亿,占总人口比例11.3%。城市地区的纯老户(空巢户)为49.7%(其中单身孤老户8.3%,夫妻户41.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3%;农村地区的纯老户(空巢户)38.3%(其中单身孤老户9.3%,夫妻户29.0%),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7%。
其中,城市中老年人表示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的为37.1%,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为16.1%;农村中的这两项比例分别为54.5%和15.2%。
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包括居家养老、社区/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三大类,其中居家养老是最传统、最普遍的方式。在这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可以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住所和环境中,同时政府也不需花过多的资金建设集中的养老机构和设施。
在理想状态中,居家养老要求老年人所生活的社区提供各种上门服务,如为老人提供购物、清扫、护理等日常的生活照料。可是,现实中,在中国大多地方,与之相配套的社区服务远远达不到要求。虽然大城市很多社区都建了老年服务中心,但是,记者发现,有些老年服务中心被管理部门租出去了,有的变成了婚介所,有的变成了家政服务中心,全是盈利的。另外,那些“名副其实”的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几乎没有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者,大多只是接受过短期上岗培训,其中有很多还是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失业人员。这些状况令居家养老的质量大打折扣。
在传统文化里,长者们尤其重视天伦之乐、儿孙满堂;但是,他们对老年生活的梦想已经被现代社会的现实击得粉碎:计划生育国策导致独生子女核心化家庭越来越普遍,同时年轻人崇尚自由生活方式,社会的家庭观念逐步淡薄……不可避免的,我国“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空巢”而引起的问题也越来越令人震惊。
近日在北京潘家园,一位80岁的失明老太太,因为请求保姆在家过年未被答应,而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专家认为,这起事件折射出“空巢老人”内心的孤独无助。
在城市里,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上具备自我养老能力的老年人在逐步增多。而在经济欠发达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更令人担忧。
据甘肃省老龄委发布的数据,目前该省有219.45万老年人生活在农村,有76.8万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照料存在问题,其中有23.8%计52.2万人非常担心需要时没有人照料,有23.65%没有诉说心事的人,感觉目前没有经济保障的占62.99%。在全省农村老年人中,因病家人没时间陪同未治的占11.76%,其中多数是空巢老人;日常生活中,7.22%的老年人用品购置无法得到子女帮助;享受村里组织的上门服务、护理、看病的老年人仅占0.21%、1.20%、22.24%,但需求上门的比例远远超过已用比例;全省农村老年人口尤其空巢老人常常感到孤独的占39.63%,感到无依无靠的占24.44%;没有存养老金的达98.51%。
2006年底,重庆市全市农村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310多万人,空巢老人家庭数已占到农村老人家庭的56.7%。重庆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分析,导致该市农村老人空巢率上升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是农村居民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一些老年人同子女分居生活;二是两代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等,造成一些老年人和子女难以共同生活在一起;三是一些农民带着妻子外出务工挣钱和在外安家,留下父母;四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和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一些老年人想单独居住;五是一些子女不孝,老人无靠,或无儿女的孤寡老人。
调查分析显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增加,造成农村土地撂荒严重、这些家庭住房破损严重和隔代教育困难、这些老人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恺悌说,城市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例都有较快增长,这已成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全国老龄办已将其作为专门课题进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