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上午10时,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07年全国社会治安形势有关情况。图为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武和平主持发布会答记者问。来源:中国网
新华网北京1月30日消息1月30日上午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07年全国社会治安形势。发布会由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武和平主持发布。
武和平说,2007年全国社会治安大局总体稳定,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全国公安机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将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深入开展命案侦破、打击“两抢一盗”犯罪、打黑除恶、打击经济犯罪、治理自行车被盗问题等专项斗争,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提高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治安防范和管理工作,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
2007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各类刑事犯罪案件474.6万起,与2006年基本持平。其中,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爆炸、放火、杀人、强奸、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进一步减少,同比分别下降25.2%、11.3%、10.3%、1.9%和1.5%;“两抢一盗”犯罪与2006年持平。全年交通事故持续下降,共发生32.7万起,造成8.1万人死亡,38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1.9亿元,与2006年相比分别下降13.6%、8.7%、11.8%和19.5%。全年火灾数量大幅下降,共发生15.8万起,造成1418人死亡,863人受伤,与2006年相比分别下降30.7%、11.6%、40.8%。
2007年,全国各地公安机关以“三基”工程建设为载体,充实基层警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全国公安机关共查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行为764.5万起,上升23.8%。
2007年,全国刑事犯罪形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刑事犯罪活动总体平稳,主要犯罪案件多呈下降走势。 一是严重危及公共安全的犯罪案件进一步减少。2007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案件16.3万起,同比下降1.5%。其中,放火案件6011起,同比下降11.3%;爆炸586起,下降25.2%;投放危险物质1007起,下降14.4%;破坏公共设备设施9.5万起,下降3.6%。
二是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暴力犯罪案件持续走低。杀人、强奸、绑架案件同比分别下降10.3%、1.9%和1.5%;伤害案件致死、致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1%和2.6%。
三是严重影响群众治安感受的入室盗窃、抢劫、抢夺案件明显下降。2007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入室盗窃、抢劫、抢夺案件367.5万起,同比下降0.5%。其中,入室盗窃案件104.6万起,下降2.8%;抢劫案件28.9万起,下降6.9%;抢夺案件17.1万起,下降11.4%。
——社会治安状况良性发展,多项综合性指标呈现积极变化,主要表现为“三减少、一提升”。 一是青少年犯罪和无业人员犯罪明显减少。2007年,青少年作案比2006年下降1.3%,无业人员作案下降2.9%。
二是集团犯罪活动有所收敛。2007年,全国公安机关共查获5.9万个犯罪集团,比2006年下降5%。
三是遭受刑事犯罪不法侵害人数明显下降。2007年,直接遭受刑事犯罪侵害人员下降2.9%。其中,死亡下降4%。
四是群众对社会治安环境的安全感又有新的提升。2007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调查中,对于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被调查群众认为“很安全”、“安全”和“基本安全”的占93.3%,比2006年上升1.3个百分点;在影响群众安全感受的问题中,被调查人选择“刑事犯罪”的占24.8%,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
——经济犯罪案件出现新的犯罪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犯罪活动走高态势日益显现。2007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8.4万起,比2006年上升4.2%,自2004年以来连续第4年出现明显上升。从具体案件类型来看,除涉税案件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有所下降外,其他案件均呈上升走势。其中,妨害公司企业管理秩序3265起,同比上升15.4%;破坏金融管理秩序3976起,同比上升11.3%;金融诈骗9055起,同比上升14.3%;扰乱市场秩序3.9万起,同比上升10.1%。
随着春节的临近,人、财、物出现大流动,侵财犯罪也进入多发期。警方在此提醒,节日期间一定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防止人身安全、财物被非法侵害:
一是银行、金店等金融部门和贵重物品销售店面要切实增强并落实人防、技防措施,不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二是出行乘坐公共汽车、火车和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时要提高警惕,谨防随身携带的财物丢失或被窃,尽量不要随身携带贵重物品和大量现金,防止被犯罪分子盯上;
三是离家出游时间较长时,要锁闭门窗,切断电源、水源、燃气等,自驾车出行时要遵守交通法规,确保安全;
四是提高警惕,防止被骗。出游和居家都应注意不要因贪小便宜而上当受骗,尤其是冒充领导、名人、熟人等实施的电话、短信诈骗等。碰到此类问题,一定要仔细甄别,必要的时候应及时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