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我们应当在政治和历史的层面上进行对话,避免谈及宗教。毕竟,谁能和上帝争论呢?”
本刊记者/王艳
2007年11月27日,由美国提议并主持的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举行。
根据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会议上发表的联合声明,双方将力争于2008年年底前达成协议,为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铺平道路。美国总统布什也保证,和平条约将在他离任前签署。
但历史却使人们无法乐观。这场漫长的冲突造就了一种“永动”的报复机制。如以色列作家大卫·格罗斯曼所言,死亡已经成为那片土地的生活方式。
冲突依然在延续,相互敌视的双方有怎样的心理困境?带着这个问题,《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于1月18日采访了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巴尔-塔尔。巴尔-塔尔长期从事战乱冲突中心理问题的研究,1月中旬,他应邀来北京参加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办的“当代武装冲突中的人道问题”研讨会。
“受害者心态被完整保存了下来” 中国新闻周刊:巴以之间存在一个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这个怪圈如何去打破?
巴尔-塔尔:这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通常需要由小团体做起。上世纪60年代,少数以色列人率先意识到,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巴以冲突。那时候,“和平解决”是危险和不爱国的,有些人甚至因此遭遇牢狱之灾。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设想被广泛接受了。因为以色列人都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难道我们必须继续承受苦难吗?
同时,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推动了和平进程。比如,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了以色列。以色列人突然在阿拉伯一边发现了合作者。
不过,仅有政治环境的变化是不够的。政治家和媒体必须起到引导社会的作用,告诉人们事情存在另一种可能性,而不是控制舆论,让人们闭目塞听。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以色列的课本常被阿拉伯人描绘成“侵略者”,甚至是“暴民”“杀人犯”“毫无人性的敌人”。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有所改善。阿拉伯人的形象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展示,他们也会被视为受害者。
中国新闻周刊:以色列的年轻一代是否继承了受害者心理?
巴尔-塔尔:首先,以色列人的受害者心态是有历史渊源的。根据《圣经》记载,因为犹太教被视为异端邪说,古犹太人只得离乡背井,不断迁徙。此外,罗马帝国打败了独立的犹太王国,并将众多犹太人放逐。历经两千年的放逐和压迫,犹太人开始重返祖先的家园,直到二战爆发。二战是犹太人苦难的顶峰,600万人被屠杀了。可怕的记忆播下了巴以战争的火种。犹太人把巴勒斯坦人以及其他阿拉伯人看成中东的“纳粹主义者”。
以色列人基本可以分成两类:大屠杀的幸存者和战后出生的人。幸存者们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参与战争。新生代虽然没有经历大屠杀,但国家却赋予了他们受害者的记忆。每年,政府都会送17000个以色列学生去波兰参观集中营。对于以色列青少年而言,这是一项必修课。家庭也会对后代诉说痛苦的经历。要知道,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没能幸免于难。所以,受害者心态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了。
中国新闻周刊:制度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却不能改变宗教信仰。而后者正是巴以冲突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巴尔-塔尔:我们应当在政治和历史的层面上进行对话,避免谈及宗教。毕竟,谁能和上帝争论呢?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有顽固的宗教群体。巴勒斯坦那边是哈马斯,以色列这边是激进的东正教徒。他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妥协,拒绝让出任何一分“神赐予的土地”。
也许你会惊讶,以色列、巴勒斯坦还有一些外部力量已经成功地把许多宗教领导人聚齐到一起。他们在华盛顿会谈了4个月,然后发表了支持和平进程的声明。这是意义非凡的进展。当然,并非所有的宗教团体都接受这个声明,但这种对话本身就足以鼓舞人心。
“耶路撒冷已经变成一个充满敌意的城市” 中国新闻周刊: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是否在耶路撒冷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共生?
巴尔-塔尔:远没有达到所谓共生,更谈不上和解。1967年战争以后,原本横亘于东西耶路撒冷之间的高墙和铁丝网已经不复存在。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一座新的高墙拔地而起,将这个城市一分为二。
以色列人从来没有打算与巴勒斯坦人共同建立国家,更不愿意被后者统治,就像南非那样。所以,以色列人愿意谈判甚至妥协。
中国新闻周刊:去年,以色列庆祝了耶路撒冷“统一”40周年。以色列人如何看待这个名义上的首都?
巴尔-塔尔:事实是,耶路撒冷分裂了。以色列人不会走进阿拉伯街区,而巴勒斯坦人遭受严重歧视。巴勒斯坦人收入低,福利差,孩子上学困难。在以色列街区和巴勒斯坦街区之间竖立着高高的隔离墙。
耶路撒冷是难以割舍的,因为它是犹太人的宗教象征。巴拉克总理是第一个提出分裂耶路撒冷的以色列领导人,他因此而备受争议。虽然越来越多的以色列人知道,如果不分裂这个城市,就不可能实现和平,但妥协仍然是最困难的决定。耶路撒冷的前途是巴以争端中最棘手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以色列人搬离了耶路撒冷,为什么会这样?
巴尔-塔尔:确实是这样。我的许多朋友都从耶路撒冷搬到了特拉维夫,而激进的东正教犹太人涌入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已经变成了一个充满敌意的城市,宗教色彩日益浓厚。现任耶路撒冷市长乌里·卢波利安斯基是一名激进东正教犹太人。这是从未有过的事。长期以来,耶路撒冷都是由左翼管理。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最贫穷的城市。激进东正教犹太人不事生产,平时只研习经文律法,所以必须靠政府养活。东正教犹太人通常会生育9到10个孩子,而世俗以色列人只会生两三个孩子,东正教犹太人的群体不断壮大。
耶路撒冷还是一座封闭的城市。你很难找到自由开放的饭店、电影院甚至道路。虽然它很美而且历史悠久,却不适宜居住。
“他们没有做好妥协的心理准备” 中国新闻周刊:普通的以色列人怎么看哈马斯,以及巴勒斯坦的分裂?
巴尔-塔尔:以色列人对哈马斯的看法很一致:哈马斯是敌人。
过去一年多时间,以色列政府一直试图用经济封锁、杯葛哈马斯。结果巴勒斯坦分裂了,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以色列与约旦河西岸达成和平协议,而加沙地带拒绝签字(加沙地带是哈马斯的势力范围——记者注)。
目前,以色列人期待巴勒斯坦能够重新举行大选,然后让哈马斯彻底失去领导的正当性。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否考察过巴勒斯坦人的心理变化?
巴尔-塔尔:我有一些居住在加沙的朋友,其中一个是法塔赫成员。他的兄弟因为曾在警察局任职,被哈马斯关进了监狱。后来,他又给我打电话,说加沙已经风平浪静。可以说,对于巴勒斯坦的分裂,巴勒斯坦人起初十分不安,现在都冷静地接受了事实。
中国新闻周刊:美国总统布什已经抵达以色列。你对重新启动的和平谈判持何种态度?
巴尔-塔尔:以色列人正从乐观转向悲观。许多人认为,奥尔默特总理是在耍花招,他根本不打算做出实质让步。而且他又是极度弱势的领导人,丑闻缠身,自顾不暇。谈判的推动者布什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的任期只剩下最后一年,是名副其实的“跛脚鸭”总统。
就大多数以色列人而言,他们也没有做好妥协的心理准备,对“两个民族,两个国家”的未来感到迷茫。
当然,和平谈判一旦开始,就不会轻易结束。毕竟这是解决冲突的机会,或许是最后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