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 > 观察与思考

动荡、丑闻与欧洲理性

  来源:观察与思考

  动荡、丑闻与欧洲理性

  观察记者 储昭根

  猪年已逝,鼠年伊始。刚刚离婚三个月的法国总统萨科齐2008年1月8日对着数百位媒体记者,情深道出跟女友超级名模兼歌手卡拉·布吕尼的海誓山盟,直认二人感情一日千里,好事将近。

与此同时,关于萨科齐总统的女友是否已入“ 宫”?是否为她私开“总统专线”?是否未婚怀有“龙”种?等绯闻已是满天飞。与萨科齐的“花边新闻”代表浪漫不同的是,2007年欧洲承继了前些年的趋势,再现整体性的政局动荡,以及在动荡中少不了政党的相互攻轩掀起的种种丑闻。尽管如此,理性的欧洲人还是在彷徨中坚持一体化,百折而不回。

  一体化小步走

  2007年1月,德国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后,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重新激活《欧盟宪法条约》的制宪过程。德国总理默克尔为挽救欧盟宪法雄心勃勃地制定详细的“路线图”:在2007年6月拿出一个成员国都认可的文本,到2009 年欧洲议会选举前完成批准进程!

  为此,2007年3月25日,欧盟27个成员国领导人在纪念欧盟成立50周年的特别峰会上共同发表了《柏林宣言》,承诺2009年以前解决制宪危机。同时宣告制宪“反思期”的结束。2007年6月,欧盟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决定以新条约取代已经失败的《欧盟宪法条约》,并设定了具体的“路线图”。在欧洲理事会内的投票分配权问题上,决定按照双重多数投票制,一项决议在得到55%的(即至少15个)成员国赞同并且这些国家代表65%以上欧盟人口的情况下,就能获得通过。由于波兰持有异议,峰会最后做出让步,即在2017年全面实施双重多数投票制后,如果有一定数量的少数国家对有关决议提出异议,欧盟各国仍应该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争取达成尽可能广泛的一致意见,而不是将决议马上付诸实施。

  2007年10月18日,出席欧盟里斯本峰会的27国领导人终于就取代《欧盟宪法条约》的新条约达成一致,通过了被视为“简化版的欧盟条约”—《里斯本条约》。2007年12月13日,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签署了《里斯本条约》,这标志着两年多来一直困扰欧盟的制宪危机暂时告一段落。按照计划,它的批准程序将于2008年完成,并于2009年欧洲议会选举前生效。如果该条约最终获得各成员国批准,将为欧盟机构改革铺平道路。

  《里斯本条约》保留了《欧盟宪法条约》中约80%的内容,其中包括将欧盟委员会的委员由27名减至18名;由 “欧盟外长”全面负责欧盟对外政策;以“双重多数表决制”取代“有效多数表决制”;欧盟将有一位常任主席和一位负责外交事务的“高级代表”等。但同时《里斯本条约》删去了一切带有宪法意味的内容,包括更改其“宪法条约”名称,删去欧盟盟旗、盟歌等“超国家色彩”的敏感内容。将新条约定位在与《阿姆斯特丹条约》、《尼斯条约》等欧盟以往条约性质相同的普通条约,以便成员国能够以议会投票得以通过,力图绕开以全民公决的方式通过条约,避免了新条约再次遭遇类似法、荷的因公投被否决的不测。同时,条约增添了一些使欧盟决策过程更透明、更民主的条款,并照顾部分成员国意愿,增加了一些“ 个案处理”的灵活规定。实际上,欧盟虽无国家之名,但国家之形已隐现。

  尽管有批评者指责新条约“换汤不换药”,但欧盟各国已显示了支持新条约的决心。法国政府宣布将在新条约正式签署后第二天启动批准程序,德国则表示将力争成为第一批批准新条约的国家。英国首相布朗表示,英国无需就欧盟新条约举行全民公决。2007年12月17日,匈牙利一马当先,国会投票通过了《里斯本条约》,成为首个批准该条约的欧盟成员。

  《里斯本条约》的诞生表明欧盟领导人对前途充满信心,也增强了欧盟的凝聚力,并为欧盟未来的发展与运作架构注入新的动能。据欧盟执会说明,《里斯本条约》将能提供欧盟必要的法律架构及工具,以面对未来挑战及响应欧盟国家人民的需求。事实也表明,欧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行为能力的增强,将有助于欧盟整体经济稳定发展。

  在欧盟27个成员国中,只有爱尔兰坚持就新条约进行全民公决,因此成为新条约能否过关的关键。但欧洲政策中心首席研究员安东尼奥·米西罗利指出,由于新条约要对欧盟机构进行大手术,其执行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条约生效后可能会有一段较长的磨合期。

  同样具有历史意义的是,2007年12月21日,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马耳他共9个欧盟成员国正式加入《申根协定》,申根区从原先的15个国家扩至24个,进一步加快了欧盟的一体化进程。

  但从欧盟整体来看,无论是2007年12月13日签署的《里斯本条约》,还是现在的24个申根国,更多体现出来的只是一起实施共同经济、政治计划的愿望。但由于各国在外交、统一大市场等方面分歧依然很多。老牌欧盟国家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来选择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同时,申根国新老成员或者说东西欧成员,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巨大差距需要欧盟设法努力弥补,使形式上的一体化转变为实质上的一体化。实际上,每加入一个新的成员,欧洲一体化的难度就大一分,直接让欧盟的运作难度上升。所以总的来说,欧盟一体化还处于“小步走”阶段。

  动荡

  2007年2月21日下午,意大利参议院对普罗迪政府的外交政策纲要进行投票,但该议案在当天的投票中仅获1 58票,与法定的多数仅以2票之差而惨遭否决。否决议案本来并不能直接导致政府辞职,政府危机的导火索缘于外交部长达莱马2007年2月20日接受《新闻报》媒体采访时宣称,如果外交政策得不到参议院多数支持,政府就辞职。因此,投票结果公布后,参院反对派领袖斯基法尼手持一份《新闻报》,宣称意大利政府“已经在参议院倒台”。普罗迪政府陷入严重信任危机。投票当晚,普罗迪愤而辞职。

  导致普罗迪宣布辞职的直接原因是,执政的普罗迪团队继续维持意大利贝卢斯科尼前政府时期在阿富汗的驻军并允许意北部维琴察美军基地扩建一倍。危机在此之前早有先兆。随着普罗迪政府打算出售经营不善的意大利航空公司,改革养老金制度,提高退休年龄等,红灯频频出现。阿富汗维持驻军的法案在内阁通过时,3名激进的左派部长就以辞职表示反对。20 07年2月17日,近12万人走上维琴察的街头,抗议驻意美军扩大基地。尽管普罗迪在取得联盟的主导发言权后率领原有的内阁团队“重新出发”,但重新执政的普罗迪政府仍将是摇摇欲坠。

  波兰政坛危机始于2007年7月初。执政联盟中的自卫党主席莱佩尔被控涉嫌受贿丑闻,总理雅罗斯拉夫·卡钦斯基解除了他的副总理兼农业部长职务。2007年8月8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又因为内务和行政部长卡奇马雷克涉嫌泄露了中央反腐办公室对农业部腐败案调查的机密信息而解除其职务。两位重量级人物被解职在波兰政坛引起了震动,执政联盟陷入危机。波兰右翼政党法律与公正党是在2005年议会选举中获胜后上台执政的。为了摆脱少数派政府的尴尬处境,该党于2007年5月同波兰家庭联盟和自卫党组成执政联盟。这三个被强拉在一起的党派政见差异很大,在对政府预算、欧盟政策、是否建立美国反导基地以及对阿富汗、伊拉克派兵等问题上一直纷争不断。因此有人称卡钦斯基兄弟领导的波兰政府是 “用扑克牌搭建的房屋”。2007年8月13日,根据总理雅罗斯拉夫·卡钦斯基的提议,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解除波兰家庭联盟和自卫党所有部长的职务,三党联合政府正式解体。2007年10月21日,雅罗斯拉夫·卡钦茨基在大选中落败,黯然下台,不得不将总理宝座让给昔日的手下败将,兄弟共治局面成为历史。最大在野党公民纲领党的得票率为41%,超过同属右翼的执政党法律与公正党近10个百分点,2007年11月16日,唐纳德·图斯克在首都华沙的总统府宣誓就职波兰总理。

  而比利时则缔造了没有政府的最长纪录。2007年6月10日比利时举行了联邦议会选举,伏思达所在的“荷语自由民主党”在选举中失利,“荷语基督教民主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从2007年7月15日开始,该党领导人莱特姆两度受命组建新一届政府,但因荷兰语区和法语区的政党领导人在国家政体改革等问题上分歧严重,莱特姆迟迟半年都不能组建中右联盟政府。为尽快结束国内的政治危机,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2007年12月17日要求看守内阁首相伏思达组建临时政府,负责处理紧急事务。2007年12月23日,比利时国会经过长达一整天听取的施政方案后,以99票对46票,支持由伏思达组成的临时政府,使得比利时国内各政党有更宽裕的时间,整合出一个长期联合政府,从而结束了该国半年来的无政府状态。更严重的是,越来越多的比利时人考虑将国家一分为二,代表极端组织的示威者在各地示威,要求国家分裂。弗拉芒利益党甚至为比利时公民制造了该党设计的身份证,并将其作为新年礼物邮寄给政府成员和比利时三个地区的议员们。

  除了政治上的不稳定,欧盟经济仍有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一是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欧元对美元持续升值仍是影响欧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二是欧元区目前对能源进口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油价上涨的整体影响不可轻视。高油价使欧盟生产成本明显增加,2007年10月份2.6%的通胀率已创一年来新高,而欧盟27国2007年12月份的通胀率则由11月的 3.1%上升至3.2%。欧盟在2007年11月份公布的经济预测报告中宣布,下调2008年和2009年经济增长指标:未来两年欧盟经济可能会明显减速,27国均为2.4%,而欧元区则分别为2.2%和2.1%,再加上德法新领导人上台后积极改革高税收、高工资、高福利的“莱茵资本主义”模式,而转向“盎格鲁-撒克逊”的经济自由化发展模式,这样引起了罢工潮不断,国内持续局势动荡。

  丑闻

  如果说金钱是政治的乳母的话,那么丑闻则是政治的孪生兄弟。不知是丑闻导致了欧洲的彷徨、动荡,还是困惑加剧了欧洲的丑闻愈演愈烈。总之,近一段时间丑闻搅动着欧洲的政局,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口水战。

  拉住普罗迪。2007年1月22日,英国广播公司和英国独立电视台两家均播出了与意大利总理普罗迪“间谍说” 有关的节目,其中包括因放射性中毒身亡的俄罗斯前特工利特维年科生前“指认”普罗迪的一段录像。普罗迪2007年1月 23日驳斥了英国电视台的报道,称之为“新闻造假”,并于2007年1月24日赴普京在黑海度假胜地索契与其会晤。实际上,英国媒体报道的说法早已“在意大利司法系统和媒体得到澄清”。有分析指出,英国媒体重提普罗迪涉嫌“克格勃间谍说”的时机相当微妙,试图迫使普罗迪改变对俄罗斯的温和立场及给意大利和俄罗斯关系升温制造障碍。

  挡住德维尔潘。2006年12月21日,法国总理德维尔潘以证人的身份接受了巴黎一家刑事法院2名法官马拉松式的询问,以协助弄清楚一桩被指抹黑总统大选的主要竞争对手内政部长萨科奇的政治丑闻——被媒体称为法国“水门事件” 的“清泉门事件”。这场震撼法国的政治丑闻使民众和媒体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德维尔潘和萨科奇原本被认为是中右翼联盟总统候选人的主要竞争者,而总统希拉克最为看重的接班人德维尔潘却因为“新雇工合同”和“清泉门”焦头烂额,德维尔潘支持率持续走低。“‘清泉门事件’迫使总理低调审视他的雄心。”法国一家主流媒体使用了这样新闻标题如实评价。“清泉门”挡住德维尔潘参选之路,所以萨科齐2007年1月14日顺利获得了人民运动联盟总统提名。民调及媒体早有法国大选最终是“塞戈对萨科”(即罗亚尔对萨科齐)之说,于是双方也展开了抹黑战。

  2007年1月7日,萨科齐的儿子发现放在自家门外的电动踏板车不翼而飞,警方动用提取指纹和检测DNA等高科技调查手段,以少有的高效率找回了电动踏板车。舆论认为萨科齐利用职务之便对警方施加压力,“这是双重标准。”反对派人士贝鲁2007年1月30日在接受电台采访时说,“这件小事显示出,司法制度对待穷人和有权势的人并不一样。”当天法国国民议会社会党领袖艾罗尔特甚至要求议会对萨科齐如何行使内政部长职权展开调查,他担心萨氏利用职权暗中监控竞选对手。为了攻击对手,萨科齐阵营的议员雅克·格德夫兰在一家报纸上指责说,罗亚尔跟她的生活伴侣弗朗索瓦·奥朗德拥有3处豪宅,而且2人还成立了一个地产公司经营这些不动产偷逃大量“财产税”。1月17日,罗亚尔则公开作出反击,她否认曾经偷税,认为是政敌诽谤,同时称自己的生活只达到小康水平。

  萨科齐获得提名后,希拉克没有发来贺词,总理德维尔潘和国民议会议长德布雷没有宣布支持,中右翼联盟内部曝出重要人物间严重不合的丑闻。尽管希拉克最后还是出面表态支持萨科齐,但萨氏却不领情,表示不会豁免希拉克。因此希拉克 2007年5月离开爱丽舍宫的同时,也失去了他的司法豁免权。卸任仅半年后,他就因涉嫌在担任巴黎市长期间“挪用公款 ”受到司法调查,成为法国现代史上第一位遭到正式司法调查的前总统。

  赶走布莱尔。2007年1月19日,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助手露丝·特纳因涉嫌参与“金钱换爵位”遭伦敦警方逮捕。布莱尔因此于1月26日第2次接受警方质询。次日,英国媒体报道说,调查人员在首相府中发现,涉嫌丑闻的电子邮件已全部被删除。两天后,警方在首相府发现了一张布莱尔亲笔书写的、对提名予以指示的便条。布莱尔在便条中提到了10余名贷款人,他们为工党提供了1400万英镑贷款。伊拉克战争原本已使布莱尔倍受折磨,而始于去年3月的丑闻更使他陷入了 “不得善终”的危机中。英国自由民主党领袖坎贝尔表示,“这个令人难堪的丑闻越来越有水门事件的味道。尼克松要竭力掩饰犯罪行为,而我们必须等待警方调查的结果,看看是否有相似的情节在首相府上演。”

  面对内忧外患,再加上党内派系争斗加剧,布莱尔辞职成了无奈的选择。而在财政大臣职位上“屈尊”长达十年之后,戈登·布朗终于从布莱尔手中接过“相印”。然而,布朗的好景也不长,2007年9月,遭遇次贷危机袭击之后,英国的第五大按揭银行北石银行出现疯狂挤兑危机。2007年11月20日,英国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在国会下院发言证实,税务及海关总署邮寄丢失两张重要数据光盘,其中包括2500万人的敏感信息,属“重大失误”。2007年11月26 日晚,英国工党总书记彼得·瓦特因政治献金丑闻而突然宣布辞职。第二天,英国首相布朗承认工党所收受的数十万英镑的捐款为“非法”并承诺彻查。而首相初登相位时许诺下的高达1440亿英镑的132项投资计划,终因国库资金匮乏而无力兑现,致使英国政府面临财务危机。英国影子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则讥讽布朗说:“戈登·布朗在不计后果的狂热中四处许下无数拨款承诺,他将自己的新计划凌驾于合理的公共财政和经济稳定性之上,这更证明了一个首相日益加剧的绝望和无能。” 在遭受一系列打击下,首相布朗的支持率已连续走低。

  欧洲的理性

  丑闻弥漫着动荡的欧洲,似乎让人感觉欧洲是否会陷入新一轮的沉沦?实际上,困惑也好,恐惧也好;也无论是动荡,还是丑闻弥漫,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欧洲面临着新一轮的探索和调整,所有的问题只不过是欧洲“成长中的烦恼” 。

  2007年1月31日,德国慕尼黑法庭发布了一道通缉令,要抓捕涉嫌在马其顿“错误地绑架与监禁”一名黎巴嫩裔德国公民的13名中情局特工。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对“非常态引渡”展开了调查。也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周,一欧洲议会委员会发表了一份详细报告。报告中说,中情局“至少”在欧洲进行过1245次秘密飞行,其中一些涉及“非常态引渡”。该报告此刻显得尤其敏感,因为它有力地表明,欧洲数国政府清楚地知道中情局策划的这些飞行。2007年2月16日,一名意大利法官裁定,大多数为中情局特工的26名美国人和包括前意大利军情部门负责人在内的5名意大利人因涉嫌在2003年绑架一名埃及人,而接受意大利法庭审判。所有这些均凸显了美欧在反恐问题上存在的深刻分歧。更为严重的是,美国在伊拉克最可信赖的盟友英国首相布莱尔2007年2月21日宣布他的工党政府决定在今后几个月内从伊拉克撤出1600名英军士兵,而此时美国总统布什正计划向伊拉克增派2万多名士兵,以回归“欧洲立场”。布朗在得到了布莱尔的禅让后,于20 07年10月宣布了撤军计划,根据该计划,到2008年春天驻伊英军人数将减少到2500人,同时英军已于2007年 12月将伊拉克南部巴士拉省的防务移交给伊拉克安全部队。波兰新任总理图斯克也于2007年12月15日表示,波兰政府将向波兰总统递交有关2008年10月从伊拉克撤军的提议。而丹麦已于2007年8月完成撤军。法国新科总统萨科齐同样敦促美国尽快撤军,德国也表示不会改变施罗德时期的伊拉克政策;在伊朗核问题上,美国屡屡向伊朗施压,更从未排除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但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盟国家都强烈反对对伊朗动武。此外,法德都对布什政府的气候政策持批评态度等等。所有这些再次表明美欧在伊拉克战争、定义威胁、地缘政治、环保等问题上分歧依旧。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美欧之间共同的要比分歧的多得多。更为关键的是,恐怖主义越来越多成为双方的共同威胁已成为共识。2007年2月初法国情报部门的一份报告说,“基地”组织正计划在2007年法国总统大选期间在法国发动恐怖袭击。2007年2月5日,德国内政部长朔伊布勒在接受德国《世界报》采访时说,德国随时可能面临恐怖袭击,为此必须加强反恐措施。2007年2月25日,英国《星期日电讯报》引用泄漏的情报部门报告称,英国正面临美国“9·11”袭击以来最大的恐怖威胁。布朗上台后的次日,伦敦和格拉斯哥接连发生汽车炸弹事件。2007年6月,西班牙“埃塔”正式宣布中止停火,恢复了武装活动并接连有所“表现”。在“911”事件6周年纪念日之前,德国和丹麦的安全人员发现了两处恐怖分子聚集的窝点,他们正策划制造比马德里和伦敦爆炸事件更严重的大规模恐怖袭击。所有这些均显示欧洲仍处于“严重而持续的恐怖主义威胁”中。因此,恐怖主义将是一柄悬在美欧头上的“德摩克利斯之剑”,并将成为双方压倒所有分歧的共识,为美欧进一步走近甚至是融合添加了新的动力。因此,现在所有的欧洲政府无一例外地坚持对美协调与合作,即使面临下台威胁的左派政府也都如此。这不能不说是欧洲近百年积淀下来的“理性”。

  当然,这种欧洲的理性并不一定为欧洲广大民众完全理解或接受。欧洲政治精英的理性与普通欧洲民众往往还是存在着认识上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正是如此才导致了欧洲的困惑与动荡。2005年法荷对《欧盟宪法条约》的双否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政治精英们想的是欧盟宪法、共同外交与防务政策、机制构建,东扩等等;而普通老百姓考虑的问题只是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他们只关心精英所推崇的欧盟改革能带给他们多少实际的物质利益。政治精英想的是与美国合作加大反恐力度;而普通老百姓想的则是去阿富汗要花钱、要流血,而大多数民众对恐怖威胁是从报纸、电视上才感受到的,因此觉得离他们的生活还比较遥远。所以政治精英们与欧盟各国普通民众之间还存在巨大的认知鸿沟,这也让政治精英们推行自己的政策时倍感乏力与无耐。

  尽管如此,欧洲政治精英们没有退却并乐此不疲。欧洲一体化今年尽管是小步走,但毕竟又重新上路了。更大的抱负是,欧盟与美国建立“跨大西洋经济伙伴关系”已作为德国等的一项最高优先目标。近代史上最“亲美”的法国新总统萨科奇,加上德国保守派总理默克尔,是欧美修好的主要代表,他们积极弥合与美国因伊拉克战争而产生的裂痕。2007年伊始,德国开始担任为期半年的欧盟轮值主席国。作为轮值国主席,德国总理默克尔不是像通常那样首先前往布鲁塞尔,而是于20 07年1月4日就对美国进行了闪电式访问。美国总统布什爽快地接受了默克尔提出的重开中东四方会谈的建议,默克尔并向美国领导人介绍在德国政经界酝酿多时的“欧美共同内部市场”的理念。2007年4月30日,欧盟美国峰会在华盛顿签署了美欧—经贸战略合作文件“跨大西洋经济一体化框架计划”,为双方实现经济一体化和构建单一市场打下了基础。在欧洲持续右倾化的带动下,美欧关系在2007年底更是达到高潮,欧盟“新三架马车”—德国的默克尔、英国的布朗和法国的萨科齐纷纷相继出访华盛顿并均露骨地争向美国示好,美欧呈现出加速融合的趋势。

  如果欧洲一体化及大西洋两岸融合的趋势得以持续,那么这种超越民族主义樊篱的欧洲理性将会在欧洲得以勃兴,欧洲数代政治精英的梦想也将会因此得以实现。毫无疑问,在文艺复兴之后的世界五百年里,曾独领风骚四百年的欧洲人可能将会再次重塑世界。

(责任编辑:王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