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5岁的陈洪典,是德州市红十字会黄河涯骨质增生专科医院的院长。一百多年前,他饱经磨难的曾祖父婚后无子,无奈之下领养了一个孩子,于是拉开了这个特殊家庭代代领养的序幕,造就了这个罕见的五代领养之家。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有四代五人是被领养的。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镇的陈家,陈洪典讲述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家族领养史。
命途多舛
陈兴奎领养子孙
清朝咸丰年间,陈洪典的曾祖父陈兴奎出生于陵县于集乡陈宝亮村。一周岁时,陈兴奎的父亲去世,他跟随母亲改嫁到同县徽王庄镇张龙村。刚开始,他还能和继父勉强生活在一起,后来,母亲为继父生了个儿子,从此,陈兴奎经常遭继父的冷眼和打骂,村里的伙伴也经常欺负他这个“外来的娃”。
世态炎凉,让陈兴奎变得早熟。10岁时,陈兴奎在一次又一次受到继父的打骂之后,不堪忍受,偷偷跑回陈宝亮村。可到了村里一打听,家里已经没有亲人了,但倔强的陈兴奎仍不愿意回到继父家里,过起艰难的乞讨生活。后来,他到处给人打短工,给地主养马放牛。
经过几年的劳作,陈兴奎小有积蓄,置办了一小块地,总算解决了温饱问题。在男子十六七岁就结婚的旧社会,陈兴奎直到近30岁时,才和一个有点精神病的女子结婚成家。婚后,陈兴奎的妻子一直没能生育,19世纪80年代,他领养了一个贫苦人家的男孩,取名叫陈东华,一家人总算过上了简朴而又安定的生活。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陈兴奎将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拿出来,张罗着为儿子陈东华娶了媳妇。但陈东华结婚不久,不幸却再次降临到陈家。当时,正直八国联军侵华,社会动荡不安,日军大肆掳掠“华工”,陈东华被日军掳走,杳无音信。丧子之痛,让陈兴奎再次陷入悲痛之中,考虑到儿媳妇刚刚过门就守寡,又膝下无子,陈兴奎就想为儿媳领养一个孩子。不久,陈兴奎收养了一贫苦人家不足周岁的男孩,取名陈炳秀。
孙承祖志
陈炳秀领养第四代
陈兴奎对收养来的陈炳秀疼爱有加,节衣缩食,送他读了9年的学堂,并学习武艺。15岁那年,陈炳秀结婚,可婚后3年也没有孩子,在陈兴奎的劝说下,陈炳秀决定跟祖辈一样,领养一个孩子。
1933年6月,陈洪典出生在陈宝亮村西头一个穷苦人家,但出生不到一个月,母亲就去世了。没有母亲的喂养,瘦小的陈洪典面临死亡。这时,已经70多岁的陈兴奎张罗着把他接进了村东头的陈家,成了陈兴奎的重孙子。
在收养陈洪典两年后,陈炳秀夫妇先后生了两个儿子。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陈洪典只上过两年学,便在家帮父母做起了农活。1950年,陈洪典17岁时穿上了军装。不久,他响应号召,告别亲人,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成了一名志愿军战士,加入到抗美援朝的队伍中。当兵后,身材瘦小的陈洪典被分配去学医。1953年,在朝鲜战场夏季反击东线战斗中,他荣立三等功。7年的军旅生涯中,陈洪典刻苦学习医务知识,转业后,成了一名大夫。
五代领养
成“名人名家”
转业后,陈洪典很快结了婚,但婚后多年,妻子竟也没有生育。1969年,陈洪典收养了一个儿子,取名陈卫东。陈卫东现在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镇废品收购站工作,也有了自己的三口之家。
1987年,村里的村民拾到一个女婴,想到自己小时候被收养的经历,陈洪典可怜起这个小孩来,尽管当时家庭并不宽裕,但他还是收养了这个出生才10天的女婴,并起名陈卫平。陈卫平刚来陈家时,体弱多病,陈洪典便经常给她打针吃药,天天喂奶粉,100多天后,养女就长得又白又胖,陈洪典夫妇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如今陈卫平已是滨州医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
陈洪典的这个幸福而又特殊的家庭,在当地传为美谈。2007年9月,陈洪典特殊的领养之家还被中国名人名家档案馆授予“名人名家”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