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各地清欠农民工工资行动捷报频传。辛劳一年的农民工们终于拿到足额工资,让人在寒冬季节感受到了难得的温暖。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由来已久。集中清欠行动从2004年至今,全国已累计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433.2亿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因此宣布“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基本解决”。
从农民工自己的感受上看,如今“讨薪”也确实比从前容易了。这是可喜的进步。
农民工“讨薪”为什么越来越容易?毫无疑问,首先在于各级政府对农民工问题的重视和有关法规的出台和健全。比如农民工不再被视为“盲流”,而是有合法身份的劳动者。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劳动合同法》明确要求,用工30天以上的必须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企业必须为员工办理工伤、失业等5大保险和一视同仁的劳保福利。在这样的氛围中,农民工有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尚方宝剑”,且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如此“里应外合”,不法企业主和用工者的活动空间,自然越来越小了。
除了政府加大工作力度、法制环境日益完善外,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变化,也是不可小视的原因。就是在政府开始大规模集中清欠的2004年,以往人满为患的一些南方沿海城市,首次因招工不足惊呼“民工荒”。后来,由于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和内地经济快速发展,“民工荒”开始蔓延影响到内地。尽管对“民工荒”问题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随着“民工荒”问题的提出,将农民工视为牛马、任企业主克扣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而且,“民工荒”所折射出来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微妙变化,为解决诸如工资拖欠等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经济学动因。
从供方看,由于持续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国家不仅全面取消农业税赋,而且对粮食生产、农机具购置甚至家电购置都实行补贴,在家种田的比较效益与外出务工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而与此同时,30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农村新增人口增幅在减小。两方面因素叠加,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总量呈减少趋势。
从需方来说,近年来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民工“孔雀东南飞”的流动所起的“截流”作用日趋明显。以往要跋涉数千里才能找到务工岗位的农民,在省城、县城甚至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机会。沿海和内地对农民工的需求,开始形成竞争态势。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当然也会改变供求双方的态度和收益。此消彼长的变化,逐渐提升了农民工在劳务关系、工资谈判中的话语权,农民工从混口饭吃的“盲流”、“苦力”,逐渐成为城市稳定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因此,“洗脚进城”的农民工们有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自信和“用脚投票”的权利。(邓建胜)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