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青睐民族服装
街头时装表演
70~80年代的北京街头
文化衫
改革开放后,封闭多年的国门又一次对外敞开,不过这一次却是站起身来的中国人主动打开的。崭新的文化信息和资金、技术、人才一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入北京这座千年古都,令人眼花缭乱。北京人,尤其是北京年轻人的爱美之心得以全面释放。
国门刚刚打开时,恰恰赶上西方喇叭裤流行的尾声。喇叭裤迅速成为北京城市的一道风景,肥裤管儿如同大扫把横扫大街,体现了青年人一种“后文革时代”叛逆的心理。1983年底,布票取消,几十年的棉布限量供应改为敞开供应,一石激起千重浪,服装改革的呼声迅速响遍了全国。
随着国门的开放,男子西服迅速升温,至1984年竟形成了全国性“西服热”,就连推车的、卖面的劳动者也把西服当作了工作服。
时装发布作为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带着流行时尚观念,风一般地席卷全国。
从中央到地方,服装展销会此起彼伏,花样百出,每一次都是人山人海。
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服饰文化倚为基础的原材料、加工工艺,以及市场需求,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们更讲究个性,更讲究选择,为服饰艺术的进一步拓展开辟了无限的空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购买服装也上升到新的层次,人们开始讲究面料的质地。棉布、毛呢、真丝、纱、绸等自然面料为人们所青睐,而曾经红极一时的化纤产品却风光不再。当人们对西式服饰已经习以为常时,却忽然发现老祖宗的服饰竟是如此讲究,如此精美,如此具有文化味道。唐装、旗袍甚至宽袍大袖的汉服都已卷土重来,荣登大雅之堂,民族风格的服饰骤然点亮了人们的眼睛……
到了20世纪末,不仅世界时装界的大师们频频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时装,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模仿中国传统工艺生产的面料,诸如丝、葛、棉、麻等,也被大量应用。至于中国传统的服饰图案,更在世界眼中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形象的代表性“符号”。
在20世纪100年间,大量西方服饰进入古都,逐渐取代了北京的传统服饰。但实际上,几乎所有引进的西方服饰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化了,形成了新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在吐故纳新的过程中,北京文化显示出海纳百川,博大深远的气魄和魅力。
(本栏图文均由首都图书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