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顶级经济学讲坛之一的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每年邀请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担任主讲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作为首个中国学者应邀主讲。图为当地时间2007年10月31日晚,林毅夫(左)和讲座主持人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院长威廉·布朗在一起。中新社发李鹏 摄
|
新华网华盛顿2月4日电(记者刘洪)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4日正式任命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是世行首次任命发展中国家人士出任这一要职。
佐利克在当天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林毅夫是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也是经济发展领域尤其是农业方面的专家,他的到职将会给世行带来“一套独特的技能和经验”。佐利克还表示,他期待在非洲发展、南南合作以及农产品和能源价格等诸多领域与林毅夫进行密切合作。
根据世行的声明,世行是经过全球范围内挑选后决定任命林毅夫担任此要职的。林毅夫将于5月31日正式就任,接替去年离职的上一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法国人弗朗索瓦·布吉尼翁。
现年56岁的林毅夫出生于台湾,曾获北京大学经济学系硕士学位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简介
林毅夫,生于1952年10月15日,籍贯台湾宜兰。1971年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8年获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82年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9年5月的一个夜晚,当时名为“林正谊”的台湾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连长,望着对岸福建厦门的海岸沉思良久,然后毅然夹着两个篮球跳入黑暗笼罩下的台湾海峡,冒死从金门游泳两千米成功泅渡厦门,并更名为林毅夫。而此前,他曾是台湾大学高材生,被高层领导接见,更被树立为台湾青年的榜样。
这段经历林毅夫本人很少提起,相反,倒是对后来北京大学敞开胸怀接纳他一直念念不忘。
在厦门“参观游览”了两个多月后,林毅夫辗转来到北京。在入中国人民大学未果的情况下,北京大学收留了这个“来历不明”的学生,并在第二年为其命运带来了转机。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到访北大,林毅夫因为出色的英文功底被选为随行翻译,从此与舒尔茨结下了不解之缘。1982年从北大取得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后,他即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成为舒尔茨的弟子。4年后,林毅夫完成了多数同学至少5年才能攻读下来的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更被舒尔茨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正是在美国期间,妻子陈云英才从台湾来与其团聚,两人并在1987年回到祖国。
林毅夫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林毅夫作为改革开放后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者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就职,专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他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穷人经济学”等一系列理论,都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经济政策。2006年,久负盛名的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向林毅夫发出邀请,请他在2007至2008年度的讲座上发表演讲。与此同时,经济学家林毅夫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林毅夫曾经教育自己的学生:“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