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地方都有各种民俗表演和民间手工艺表演,有的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咱们厦门也有不少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列入保护名录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26项。从今天起,我们栏目推出“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题报道”,今天播出第一集——同安车鼓弄。
每逢节庆假日,在巡演的闽南曲艺表演队伍里,常常会发现一对诙谐、滑稽的老人,男的八字须,女的红身袄,一瘦一胖,连唱带舞,逗得人们哈哈大笑。
一顶轿,两人弄,六人舞,还有八个在“捣鼓”,说的便是同安民间民俗文艺最纯粹的“土特产”——“车鼓弄”。“车鼓弄”是一种典型的闽南丑角表演形式,所谓“车鼓弄”就是抬着鼓,转动身子表演。“车”就是车轮转的意思,“弄”就是舞弄的意思。
同安区文化馆馆长 袁和平:车鼓弄 它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 易学 基本上在四五十年代的时候 同安基本每个村庄都有这个形式 大家都会说进三步 退三步 可以称之是集说唱 舞蹈一体 表演一体的形式 在同安流传比较广 可以说是我们闽南的二人转
车鼓弄那“一唱一答、进三步退三步”,诙谐逗趣的表演形式自唐宋传唱至今,与“闽南音乐活化石”南音一样,有1000多岁了。关于“车鼓弄”的来历,在民间流传有四个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版本有两个,其中“磨豆夫妻逗唱版”源于古代民间一对豆腐店夫妻半夜三更磨豆腐,为聊解寂寞疲劳,于是二人互唱民歌嬉戏,恰有民间艺人露宿店前,觉得风趣,便记录下来,于是“车鼓弄”诞生。
同安区文化馆馆长 袁和平:主要反映农村生活的一些乐趣 婆媳之间 夫妻之间的乐趣 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些 我们老百姓生活的事 反映的都是这些
而由北方传入的为解救宋江或秦琼的“武装劫救版”就显得惊心动魄。
车鼓弄表演者 陈开初:在隋朝的时候 秦书宝 秦琼被关在城里面 最后要抢救这些人 就化装成车鼓弄 进城去 才能救得出来 这是隋朝的时候
不管哪种版本,文的也好,武的也罢,都有共同的道具——鼓轿;共同的“主角”——“车鼓公”、“车鼓婆”;共同的特色——诙谐、逗趣、滑稽。
在同安,“车鼓弄”的“形象代言人”是“车鼓婆”卓来治和“车鼓公”刘荣。刘荣清瘦、卓来治胖乎乎,二人相映成趣。如今 他们的形象家喻户晓,已经成了同安土生土长的“文艺品牌”。
车鼓婆表演者 卓来治:我的车鼓婆在同安演那么多年了 年轻演到老啊 人家都叫我车鼓婆 没有一个人叫我的名字
去年,车鼓公刘荣由于身体原因,已经很少表演了。卓来治却依然活跃。春节前夕,卓来治家旁边的工厂车间空地内响起了车鼓声。车鼓公和车鼓婆又准备开始演练。
车鼓婆表演者 卓来治:(平时在哪里排练?)平时就在这边排练。(场地比较小会不会?)我这个地方就是车间撤了以后 剩下这么一点点 你看我这边也是车间剩的一点点
由于记者的到来,卓来治和其他表演人员都是带妆彩排。车鼓公是新来的一个搭档。
车鼓公表演者 洪漳泉:(您是新参加进来的?)对。(什么时候参加的?)去年。(之前有学过吗?)有 。
“一颗黑痣在嘴角”是“车鼓婆”表演时的“标志性的形象”。卓来治演的车鼓婆深入人心,很多人都以为她嘴角的那颗黑痣是真的。
车鼓婆表演者 卓来治:这个痣一定要点 有些人说你这个痣是不是一出生就这样 有些人不会了解 我说不是啊 我要演戏的时候要点这个 比较家婆的形象 有些年轻人就说点这个痣不好看 真的是不好看 演起来就很丑嘛 不好看
卓来治从1957年开始扮演“车鼓婆”,中间因文革等原因停演了20多年,后来,在同安文化部门的倡议下,她又重新演绎起“车鼓婆”的形象。这些年,卓来治和这些老搭档们已经演了几百场车鼓弄,但基本上都是义务演出。千年“车鼓弄”也有不少现代“知音”。
车鼓弄表演者 陈开初:厦门(岛内)最喜欢车鼓弄 我们到厦门(岛内)去演出都是被团团围住 跑不了 厦门(岛内)很喜欢
车鼓婆表演者 卓来治:同安这个车鼓弄在厦门是家喻户晓 听说车鼓弄要到厦门演出 人家是看的很多 不但看的人多 有的还围起来 要表演 不表演不让你过去
2005年,同安举办世界同安联谊大会期间,一位马来西亚女华侨特意向“车鼓婆”卓来治拜师学艺。“车鼓婆”卓来治的丈夫退休后,也举起支持、重振“车鼓弄”的大旗,帮助筹集资金和人员。
卓来治的丈夫 陈永谦: 对车鼓弄 我非常喜欢 所以我支持家里头 家属去演车鼓弄
人前“车鼓弄”总是光鲜亮丽、诙谐滑稽,深受人们喜欢,但褪去那层浓重的油彩后,“车鼓婆”有时也会为“千年车鼓谁来传唱”而忧心忡忡。现实毕竟很无奈,如今这一班演员,最大的80多岁,在这里头,年纪最小的车鼓婆卓来治也都将近70岁了。
车鼓弄表演者 陈开初:你要远了 我没有办法去 附近的地方 我能够去帮忙的尽量帮忙 不管有没有钱 我们不计较 我现在也不求名 不求利
演员后继乏人。年轻人喜欢看,却没有耐心学。
车鼓婆表演者 卓来治:那天有一个人来学习 学了三天 后来她跟我讲说不学习了 她说不好学
如今,同安车鼓弄的表演者只剩下四对。面对这种情况,这几年,同安文化部门也一直在倡导扶持车鼓弄民俗文化,今年,卓来治的溪边街车鼓弄就将成为车鼓弄的一个示范点,潘涂村的车鼓弄也将慢慢恢复。
同安区文化馆馆长 袁和平:我们接下去准备搞一个普及型的车鼓弄形式 就是把所有车鼓弄的特点 最好的特点集中起来 编成一个舞蹈 音乐上制作也是说普及型的 让车鼓弄这种形式能在青年当中 在学校 校园当中推广 我们现在很多学校 中学 小学 我们都推广车鼓弄 而且老师们也很乐意接受 很乐意推广 那准备说大同中心小学 东山中学 还有华兴学校 我们先开展 这几个点先开展
虽然时代变迁,但是民俗表演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2006年,在第三届厦门市群众文化艺术节舞蹈比赛中,同安文化馆经过改编的《喜弄车鼓》获得了金奖,这为同安车鼓弄的传承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同安区文化馆馆长 袁和平:我们那个演员 有的都是部队文工团退役回来的专业演员 表现力很丰富 你怎么夸张 动作难度大 他都有办法完成 所以我们要普及又要提高 把车鼓弄这个艺术形式保存下来 把它提高 从造型 内容 形式 音乐方面 各个方面 包括包装 把它推出去
而在各种民俗活动中,“车鼓婆”卓来治和同伴们每场演出依然非常卖力,他们相信:精彩的演出终会带来机遇,延续这千年的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