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海外博览

影视“巨无霸”面对转型冲击波

  美国编剧作家罢工事件折射出美国影视产业面临的若干新问题,特别是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

  影视“巨无霸” 面对转型冲击波

  本报驻美国记者 管克江

  美国编剧协会2月12日投票决定,停止已经持续100天的罢工。

据美联社报道,这次罢工对洛杉矶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32亿美元,而且冲掉了享誉世界的“金球奖”颁奖仪式,并使大批影视节目制作陷入停顿,许多电视节目被迫取消……

  纷争折射技术浪潮

  影视节目制作方式、传播形式和盈利结构空前变化

  美国编剧协会罢工的主要原因是,编剧方和美国电影电视制片商联盟在DVD和互联网节目下载的分成上分歧太大。究其根本可以看出,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好莱坞影视娱乐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首先,影视节目的制作方式发生飞跃。不再使用传统的背景放映合成方式,而且从《大白鲨》开始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泛使用的电子动物,现在也不流行。当前,电脑动画得到广泛应用。比如电影《金刚》的拍摄中,女主角和猩猩“金刚”的互动,其实是先在绿背景下拍摄女主角,然后通过计算机合成的。电脑动画应用的后果是真人表演的成分减少,工程技术人员“幕后”工作的成分增多,这对传统编剧和演员的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

  其次,影视节目的传播形式发生巨变。1999年的低预算惊悚片《女巫布莱尔》,由于制片人通过在互联网上透露该片的恐怖并非虚构而引发激烈辩论,吸引了大量观众,使该片的全球毛收入蹿升至2.48亿美元。互联网站、博客、在线评论以及诸如Myspace.com上的讨论等已经成为人们为新片制造“喧嚣”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对电影娱乐的欣赏方式也在发生变化。Redback Networks公司去年对1000多名美国人的调查显示,53%的人愿意把现有的有线或卫星电视改成互联网宽带电视;88%的人认为未来5年后视频电话将成为现实。

  最后,影视节目的盈利结构也出现转型。电影票房一度是制片商的收入主要来源,如今却风光不再。根据咨询机构“全球媒体情报”对几大影视娱乐集团的统计,2006年美国生产的电影在全球首次播映票房,加上付费电视和录像带的总销售额为237亿美元,比2004年下跌了4.6%,但同期成本却暴涨了13.2%,为256亿美元。

  换言之,拍电影对制片商来说是赔钱的买卖,主要原因是大明星、导演和制片人拿走了大部分“蛋糕”。像威尔·史密斯、汤姆·汉克斯和卡麦隆·迪亚兹等出演一部电影,薪金都在1500万美元甚至2500万美元以上。有名一些的导演也都需要几百万美元工资。为此,制片商必须尽量延长“电影生产线”来赢利,比如销售DVD或制作系列产品。2004年主要制片公司在美国国内的影院销售额是95亿美元,DVD销售和出租的收入却达到了210亿美元,DVD销售成为保证电影盈利的重要途径。

  美国编剧协会同美国电影电视制片商联盟互有让步,日前达成了临时协议,编剧作家有望据此参与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利润分成。

  美国编剧协会将在2月25日举行会员大会,对该协议进行投票表决。美国编剧协会(西部)主席维隆说,编剧协会同制片商联盟的谈判进展给了他们在数码时代的立足点。

  价值符号颇受争议

  70%的美国人反对伊战,但反伊战影片无人喝彩

  在某种意义上,美国电影营造出了一种特殊的“美国形象”,未必反映真正的美国,但确是被大众传媒广泛传播、被外界普遍接受的一种形象。华纳兄弟中的老大哈里·华纳曾于1939年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作出这番表述:“我们的首要问题是生产娱乐产品。没有一个制片商能忽略这点。但在这之上有一个更现实的责任,就是教育、激发和宣扬自由政府、自由言论、宗教容忍和最大多数人最可能的幸福。”

  在许多人眼里,好莱坞影片宣扬着一种美国式的人道主义关怀。比如,《野战排》这类战争题材表现战争对人性的扭曲,《角斗士》这类历史题材表现历史正义的观念,《彗星撞地球》这类科幻题材表现人类对外来压力的反抗,《美国丽人》这类言情题材表现中产阶级的爱情观,等等。

  但是,好莱坞资深亚裔电影人张宇基先生认为,美国电影表达的价值观是矛盾的。他指出,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富有的已订婚女子遇到一个贫穷的男子,被他的幽默和潇洒吸引,决定放弃原有婚姻——但我们不该坚持自己的承诺吗?还是电影给了贫穷者、失落者一个幻想?他认为,虽然《泰坦尼克号》在全球广受欢迎,但给青少年(包括成年人)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价值信号。去年秋季美国上映了几部反映美军在伊拉克暴行的影片,但票房惨淡,影院不得不提前下线。美国70%的民众反对伊拉克战争,但反伊战影片却面对无人喝彩的尴尬,这和越战之后的《猎鹿人》、《野战排》等受到的追捧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华尔街日报》分析说,这是因为美国人期待战争片反映战场的复杂情感和英雄主义,不爱看到国人被描述成不道德的帝国主义者。

  好莱坞岂止是美国

  全球生产要素流动令好莱坞产业空心化

  美国电影文化符号在全球化进程中充满纷争。自从1994年美国电影的海外收入首次超出国内后,海外市场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电影协会的统计显示,2006年美国电影业票房总收入为258.2亿美元,其中约2/3来自海外市场,而且海外电影市场增幅大大超过国内。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电影学教授托马斯·多尔蒂据此评论说,那些被外国批评人士视为最糟糕特征的白痴怪杰、愚蠢情节和大爆炸等,其实恰恰是好莱坞迎合全球市场的结果,而非为取悦国内观众。简单并可预料的故事情节、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很少需要用字幕的单字对白,成为好莱坞影片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然而,世界许多国家和个人对此抱有警惕。美国左翼学者詹姆斯·彼得拉斯说:“美国文化帝国主义有两个主要目标,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政治的。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在1993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法国提出了“文化例外”的概念,倡导保护艺术和艺术家不受文化商业化之害,法国政府每年拨款4亿美元支持国内电影。加拿大则直接颁布法令限制电影发行领域的外国投资。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148票赞成、2票反对(美国和以色列所投)和4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纽约时报》称公约目的就是“对抗文化全球化下的霸权主义影响”。

  俄亥俄州西储大学的威廉·马林教授对美国化和全球化做了更深入探讨。他指出,虽然美国文化产业的触角伸到了世界各个角落,但当地文化仍然具有弹性,对如何接受和改造美国文化作出反应。他指出,好莱坞电影的国际化是全球生产要素流动的结果。好莱坞不是美国的,而是全球的。华纳兄弟集团副总裁理查德·福克斯说:“好莱坞的制片商如今只是分发商、银行和知识产权的拥有人,它们把创意和制造活动外包给了其他人。” 从现实情况看,好莱坞电影的生产过程相当国际化。200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无间道行者》的情节取自香港影片,《通天塔》的导演是墨西哥人,演员来自美国、墨西哥、摩洛哥和日本。为降低制作成本和加速进入海外,好莱坞电影越来越倾向于在海外拍摄。《杀死比尔》第一部中的许多片段,包括高潮部分女主角与几十名杀手在一家东京餐馆中搏斗的场面,都是在北京的一个摄影棚中完成的。《黑客帝国》、《波恩的身份》、《特洛伊》等大片全部都在美国以外拍摄。对此,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里斯蒂娜·克莱不无忧虑地提出了“好莱坞产业空心化”问题。

  好莱坞大片“大举入侵”海外的同时,海外电影也进入好莱坞,自20世纪90年代米拉麦克斯成功发行《哭泣的游戏》和《邮差》后,美国各大制片厂纷纷组建各自的“特殊影片部”,用以发现、发行独立制片及外国片。例如,索尼经典发行了张艺谋的浪漫武侠片《十面埋伏》、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西班牙悬疑片《回归》。20世纪福克斯旗下的福克斯探照灯推出了《我爱贝克汉姆》与《丑闻纪事》等英国电影。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蒂莫西·科里根说,当代电影既造就了上述发展趋势,也被这一趋势所成就,因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片子采取合作生产方式,有不同外国公司参与,而每项投资都有可能拓宽在世界及美国的发行范围。不过这种国际化如果不是纯美国式,那么至少是多少包容了美国品味的“国际化”。

  大片推动产业升级

  五大媒体集团争抢大片爆炸性增长利润

  从好莱坞上世纪20年代成为美国电影产业的中心开始,制片商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如何实现电影制作的标准化。制片商对好莱坞电影进行了分类,如动作探险片、喜剧片、灾难片、黑帮片、恐怖片、科幻片、战争片、剧情片、系列片,等等。同一种类电影的生产方式相同,但形式各异,从而最大限度地“创造”观众、吸引观众。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分化组合,美国影视娱乐业形成了五大媒体集团争霸的局面,它们发行制作的电影占了总数的75%。这五大集团是:时代华纳集团、沃特·迪士尼集团、通用电气控制的全国广播公司/环球影视集团、新闻集团、维尔康姆集团。这些媒体集团以影视节目为中心,形成了垂直型垄断和水平型垄断。垂直型垄断是指媒体集团控制了从电影的生产、分发和播映渠道,水平型垄断指媒体集团形成了电影、DVD、电视、报纸、出版、主题乐园、系列产品等整条产业链。如新闻集团控制了20世纪福克斯电影制片厂、福克斯新闻网、《华尔街日报》、哈珀·考林斯出版集团等。时代华纳集团麾下有华纳兄弟电影制片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HBO付费电视频道、华纳音乐、《时代》周刊等。电影成为美国庞大的文化产业“帝国”中的一环,和其他娱乐产品紧密相扣,互相助力,如同可口可乐、麦当劳一样形成连锁产品。

  沃特·迪士尼集团更加典型,它旗下有美国广播公司、迪士尼电视频道、米拉麦克斯电影制片厂、皮克斯动画制片厂、迪士尼主题乐园、迪士尼系列产品商店等。政治评论家尼尔·加布勒在1995年沃特·迪士尼收购美国广播公司时就敏锐地指出,好莱坞影视娱乐业正在发生一场革命。“通过把电影、广播电视、书籍整合在一起,制片商掌握了权力”。迪士尼公司前总裁埃斯纳也说过,“迪士尼商店推广消费产品,消费产品推广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推广电视节目。以电视节目推广迪士尼公司……这是一以贯之的思维”。

  好莱坞大片是商业电影的“重中之重”。上世纪70年代美国税法改革,电影投资可以不必缴税,制片厂因而加大了对电影制作的投入,以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等导演为首,制作了一批高成本大制作电影,如《教父》、《大白鲨》、《星球大战》等,票房收入呈爆炸性增长。1975年《大白鲨》首轮播映的票房收入即达到2.6亿美元,《星球大战》将3.07亿美元收至囊中。巨大的市场潜力刺激制片商围绕大片“做文章”,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也随之开始,大银幕、立体声和舒适的座位成为电影院标准配置,电影、电视、录像带和系列产品结合更加紧密。虽然每年好莱坞出产四五百部电影,但真正带来巨额收入的只有少数二三十部排名靠前的大片。2004年,美国电影票房收入超过5000万的影片共19部,总票房为18.207亿美元,占总票房的19%,其中票房收入过亿的影片3部,占总票房的9%;而其他发行的464部影片的平均票房仅为1660万美元。

  大片也成为美国影视输出的主要形式,并创造了巨额利润。据统计,《皇家赌场》与《达·芬奇密码》之类的国际票房大片能使影片收入额高涨70%以上。

  纽约大学媒体学教授马克·米勒在《透过电影》一书中指出,好莱坞电影具有两个特征——价值传播和利润追求,两者相互融合,有时又相互抵触。在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推动下,好莱坞电影的经验和问题不再只是美国的问题,也日益成为全球的问题。美国编剧协会的罢工,其实也是上述问题的表现。

(责任编辑:张宬)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