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社会要闻 > 世态万象

工行用户背信用不良黑锅3年不知情 记录无法删

  销卡之后却被记录成连续8个月未还欠款,但三年来自己毫不知情,银行至今还在推诿

  读者来信:谁让我背了“黑锅”?

  编辑部:

  2007年11月初,因为购房,我向交通银行(12.67,-0.36,-2.76%,吧)北京支行申请商业贷款,在提供了有关资料后,银行让我等候通知。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帮我办理贷款的银行工作人员在初步审核后说,我的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还贷能力也比较强,应该会按时批下来。

  此前,我已经向房地产开发商交纳了房价50%的首付,并签订了正式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按合同约定,我必须在11月份办下银行贷款,否则属于违约,2万元定金就拿不回来了。

  大约11月中旬,交通银行工作人员给我打电话说,他们在核实我的信用情况时发现,我在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里有不良记录,记录表明我有“连续8个月的欠款不还”的情况,让我说清楚是怎么回事。否则,贷款就办不下来。当时,我非常吃惊,在我的印象里,每个月收到信用卡账单都是按时还款,从来没有拖欠的情况,即使是有,也应该是非常偶然的,不可能连续8个月不还款。到底是怎么回事?交行的工作人员说他们从网上只能看到欠款信息,看不到更为具体的情况,比如欠哪家银行的款?欠多少?建议我到人民银行去查询。

  由于当时在外出差,便委托同事带着我的身份证到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北京分中心调阅并打印我的信用报告。回来后,看到信用报告里的详细情况,才终于想起来事情的缘由——大约在2002年底,在我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单位统一为职工办理了工商银行(6.91,-0.18,-2.54%,吧)贷记卡,并告知免首年年费。

  次年初,卡就发到了手上。因为我觉得工行人太多,办理业务不方便,而且自己已经有了其他银行信用卡,不想再使用工行贷记卡,因此就没有开卡。和我一样,一部分同事也没开卡,单位财务部门便在2004年年初集体办理销卡。不知道为什么,销卡后,同事们还时不时地收到账单,通知我们欠缴银行年费。我当时想,卡已销户,说明我和银行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关联,没再理这茬儿。从信用报告来看,不良记录是从2004年3月开始,一直持续了8个月,不良记录原因是欠款。

  没想到竟然因此背上信用不良的“黑锅”,而且三年来毫不知情。令人气愤的是,我在信用记录上还看到,招商银行(34.59,-1.46,-4.05%,吧)曾于2005年12月查阅过我的信用记录,这使得我两年前的一个疑问也终于有了答案。当时,我向招商银行申请信用卡,在提供了稳定的收入证明、房产证明和机动车证明的原件或复印件之后,柜台工作人员告诉我,“像你这种有稳定工作单位的客户,仅凭工作证复印件就能申请到招行信用卡”。不久,招行告诉我,我的申请没有被批准。于是,我电话询问被拒发信用卡原因,对方说不便于透露,在我一再追问下,对方用一种轻蔑的语气回答:“你自己做的事,你自己应该清楚。”闻听此言,我懵然无知,因为对方态度不好,我还跟人家吵闹了一番。

  既然有不良记录,肯定就想着能不能删除。经过多次交涉,工行称个人征信系统是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工行无权删除。在我告知工行,因为房贷申请受到影响,如果造成经济损失,将要用法律手段维权时,工行才答复只能在不良信用记录旁加注“欠年费字样”,并且解释说,无论客户开不开卡,都要收取年费。也就是说,我还是欠工行的钱!至于不良记录将要保持到何年何月,工行表示不知道。

  好在交行比较负责,及时告知了这一情况。否则,不良记录的“黑锅”不知要背到何时?我一向注重自己的信用状况,也很在意自己的社会评价,每每想起此事,十分气愤。

  为了搞清事情真相,我向工行信用卡部提出查阅当时办卡的留底资料,以证明办卡时我并没有签署任何文件。2007年11月20日,我按工行的要求递交了书面申请,但过了这么长时间,仍没有回复。至于,我为此事来回奔波,以及不良信用记录给我造成的间接损失和精神损害,当我提出赔偿要求时,遭到工行当场拒绝。

  编辑同志,我希望借贵报一角提醒更多可能与我有同样遭遇的人,密切注意自己信用记录的变化,切莫像我一样让银行给背上“黑锅”。

  记者调查:工行有推诿之嫌

  最近,记者多次来到北京市工商银行信用卡中心采访。负责接待的6012号大堂经理告诉记者,按照银行规定,没有申请人签字,卡是办不下来的。当记者出示孙女士的书面委托书,并要求查询当时的办卡档案,核实是否有孙女士的亲笔签名时,大堂经理称必须由本人亲自到信用卡中心提交书面申请。至于申请能否被批准,这位大堂经理表示很难说。就连提交申请后何时能给予答复,大堂经理也连连摇头说不知道,“因为银行对此没有相关规定”。

  持卡人已经申请销户,为什么不良记录还会持续存在8个月呢?是办理销户用了8个月时间,还是销户信息没有及时更新呢?当记者问及这些问题,大堂经理解释说,早期的个人信用记录由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征信采集系统到各家银行自行采集,对于孙女士遇到的情形,她称可能是中国人民银行相关采集部门没有注意到客户销卡信息。这样的回答似乎有推脱之嫌,记者反复要求到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均被大堂经理拒绝。她“忠告”记者,持卡人的不良记录已经形成,只能由持卡人填写申请,才能尽快注销不良信息。

  记者又来到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北京分中心,在讲述了孙女士的遭遇和工行的解释后,工作人员介绍个人信用报告的产生确实是依靠征信采集系统进行的,但前提是各家银行向系统里提交银行客户信息资料,征信中心只是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在重新组合的基础上形成个人信用档案。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公民信用报告所需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信贷交易信息,将来还可能扩展至水费、电费等各种资费的缴纳信息等的采集,并不通知公民本人,也不提供网上查询,个人如需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只能本人或者委托他人到各地征信中心查询。

  自2004年开始,与个人社会评价和生活利益密切相关的个人信用报告制度就已经开始在我国实行。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邵伏军透露,截至2007年8月,已有5.8亿自然人进入了个人信用数据库。如果不是收到孙女士的来信,记者和身边许多同事朋友都不清楚个人信用报告情况,也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数据库。在这5.8亿人中,有多少人了解自己的信用报告里都记录了什么呢?

  然而,不管我们知不知道,愿不愿意,人民银行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建设仍在不断地“开疆拓土”。去年年初,人民银行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手机欠费信息将纳入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消息。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公众强烈质疑。2008年1月8日,北京市路政局宣布,该局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签署《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合作协议》,北京市机动车车主的养路费缴纳情况将进入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此举再次引发强烈反应:人民银行的种种作为是否有法律依据?手机费、养路费的收取本身就一直伴随着种种争议甚至非议,在这些争议未经合理解决之前,将这些费用征收的信息纳入个人信用数据库是否合适?由于我国尚缺乏科学、权威的个人信用评估程序及标准,如何保证个人信用评估工作的公平、公开与科学?这些问题无不引人忧虑。

  专家评说:信用制度也会产生副作用

  如何看待这起事件以及事件背后反映出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刘俊海教授。

  在仔细了解事情原委后,刘教授分析认为,这起事件双方各执一词,由于未能查阅到当初办卡的原始资料,因而一些关键证据无法核实,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他指出,单位一般比个人拥有更高的信誉度,所以单位以集体名义为个人办卡的情况并不少见,一旦出现纠纷,就很难分清责任。在办卡过程中,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现在还不好判断。销卡过程中,也存在多种可能,一种是销卡不及时,注销程序没有彻底完成,一种是销卡程序已经履行完毕,发卡部门和信息采集部门的衔接上存在瑕疵。如果要真正查清事实和分清责任,当事人可以向法院起诉,借助司法权完成调查。

  刘俊海告诉记者,即便银行在管理上没有瑕疵,考虑到现代社会中人的事务繁多、变动不居的特点,银行作为经营者应该承担起更多的提醒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履行发卡后的管理和善意确认等附随义务。比如,在将不良记录提供给征信系统前,应该建立善意确认制度,以书面形式及时告知持卡人,给持卡人提供异议和申辩的机会与渠道。“如果我们承认这种附随义务的存在,经营者应当履行又未完全履行,就可能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刘教授审慎地表示。

  中国正在走向信用社会,所谓信用如衣,信用好坏直接涉及到公民的多种利益,而且这种影响面会越来越广泛,因此这起事件更应该引起我们对正在建立的信用体系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反思。刘教授表示,我国征信系统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公民知情权、隐私权的保护不够,“孙女士的遭遇就很具代表性。”他还列举了几种情况,建立和修改个人信用报告时,不告知本人;将不良记录增加到征信系统时,也不通知本人。他认为,一方面公民应该主动关注自己的信用情况,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应提供条件让公民方便及时地了解个人信用记录变化,以便于当事人及时核实或者提起异议。

  记者了解到,征信工作在我国已起步几年,信用记录直接影响到个人的信用利益,而对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范围、披露程序、对公民知情权的保护,现在的有关法规仅限于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10月颁布施行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刘教授介绍,我国征信立法已积极筹备多年,但至今仍没有结“果”。他建议,在这样一部基本法出台之前,银行应该自我加压,及时修改和完善内部规章规定,避免因细节管理不周伤害客户,最终损害客户信用利益。

  他还表示,信用制度是一项好的制度,但如果在管理细节上存在瑕疵,缺乏公正公平,也会产生副作用。比如,真正有信用的人进入黑名单,就会造成他们对信用制度本身的不信任,这才是信用体系最大的问题。 (来源:检察日报)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