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5日电 《香港商报》2月15日发表评论文章说,2008年对国际金融来说可谓流年不利,未满一个月便出现连番市场大震荡,还爆出法兴银行的突发事件。事实上,这些表象均非偶发,而是反映了严峻的深层问题:自去年中美国次按危机爆发以来,欧美经济均呈下滑之势,与金融体系调整产生恶性互动共同寻底。
金融调整更有浪接浪趋势,在影响不断扩大中危机日深,确引人关注。
文章摘录如下:
近期最令人瞩目的是,欧美商业及投资银行中的名牌大行纷纷告急,或盈利大降,或亏损严重,且撇帐额上升,如花旗、美林去年末季便各有约百亿美元的亏损。这是美林有史以来最大的单季亏损,在连续两季见亏后出现了自1998年来首度全年亏损,数额高逾70亿美元。去年后两季中,花旗、美林、瑞银、汇控等欧美大行,便已分别为次按撇帐数十亿以至过百亿美元,估计全球合共已撇逾千亿元。
大行表现欠佳既因为资产贬值及投资损失,也来自业务收缩及资金成本上升。这带来了几点启示︰
一、次按等资产的金融化证券化,本以为可由分散风险来减低大行所受压力,但看来这设想只对了一半︰风险确已扩至全球,并令广大投资者受害,但大行也未能幸免,要进行再中介化(re-intermediation)而致损失“上身”,可谓累己累人。这都是美国联储局在格老时代,采用超级扩张货币政策,并疏于监管而惹下的大祸,美国也是累己累人。
二、大行困境所反映的,已不单是周转不灵的流动性问题,还同时出现了资本不足问题。前者可由央行注资暂解,但后者只能由市场集资实行再资本化(re-capitalisa-tion)来解决。为此,各大行近期纷纷四出寻找“白武士”助度难关。
三、欧美大行的求助,引出了新兴经济的“白武士”群,尤其是中东及东亚的主权财富基金(SWF)更趁机大举出动。如阿布扎比便以75亿美元注资花旗,其他中东资金则注资美林、瑞银等,中国国家投资公司亦以50亿美元注入摩根士丹利。由此也形成了海外美元新的再回收(recycling)途径,意义重大。
首先是加快了发达与新兴经济国实力此消彼长的趋势和国际金融格局的重组。有报告指在十年前亚洲金融风暴时,欧美通过IMF在三季内向亚洲借出296亿美元,今次欧美金融风暴中,新兴经济在去年末季便向欧美注资284亿美元。其次是引发西方对SWF的更多关注,且又爱又怕,一面要靠这渠道救急,另一方面又怕影响其金融、经济安全。由此引发内部分歧,争议不少。最后是SWF与欧美的对冲基金展开竞争,更有“截胡”之嫌,令伺机出手的投资者如股神巴菲特及兀鹰基金等的计划被打乱。新兴经济的SWF有财力雄厚和条件较宽(如不加入董事会等)的优势,较易取得注资权。
除金融机构陷入险境外,还有业务上的危机扩散。在次按之后,其他信贷业务如商用物业、非次按住宅、信用卡及汽车贷款等,都同样面临坏帐高升的风险。例如信用卡,其市场规模与次按相若,近年银行纷以优惠条件及高信用额吸引客户,而在按揭贷款收紧后许多消费者又转用信用卡,故可能如次按般形成了“次卡”问题,在经济下滑时风险急升。美国运通便指拖欠卡数个案已在去年12月大增,分析指全行业包括其他如VISA等公司亦受影响,盈利受压。此外,债券保险商更面临重大危机︰随经济回落金融紧缩,估计企业债券坏帐率将以倍计大升,承保商将损失以千亿美元计,若它们出事,则债券投资者会蒙受大额损失。这个市场规模巨大(高达45余万亿美元),出事时后果严重,故美国政府正安排拯救计划。
总之,欧美金融危机仍然在扩散、深化,必将引起多层次调整(restruc-turing),包括在国际上新兴经济SWF的崛起、金融业务的瘦身去瘀、金融机构的再中介化及再资本化、交易模式改变、监管强化和投资者对风险的重新评估等。在这个过程中,信用紧缩将持续甚或恶化,令发达地区经济放缓,其中美、英、日还可能出现衰退,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不容低估。(凌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