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十一届政协召开第一次委员专题座谈会。委员们从刚刚过去的雪灾谈起,聚焦灾害性天气对城市公共安全的影响,纷纷建言献策。
不少来自气候和抗灾领域的委员和专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各种极端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我们城市的应急预案和应急体系亟待升级和细化。
抗灾应急预案需升级
“我们目前城市的应急体系和应急预案应对一般性灾害天气还可以,一旦遇上极端灾害性天气很可能不堪一击。”昨天,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民防办主任刘南山在会上开门见山地指出,相比其他受灾严重省市,上海在此次雪灾中所受到的影响并不算大,“我们算是幸运的,但如果处于灾害中心是我们,该怎么办,是现在应当考虑的事情。”
灾害信息发布更及时
灾害信息发布体系的建设也是重中之重。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一鸣认为,上海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常态化的预警机制,但是要应对极端灾害天气显然还不够,应当进一步细化。
“比如下了多少雪,气温低到什么程度,应该有多少人上街扫雪除冰,这些都应当有量化的标准;又比如灾害信息还可以通过哪些更多的渠道发布出去,也是应当考虑的……”徐一鸣建议,不妨借鉴网络化和网格化的形式,逐步实现灾害信息的全覆盖。
加大基础性建设投入
“今年雪灾期间,上海南站积压了大批旅客,有关部门打电话过来问,"你们有帐篷吗?"我们才发现,这么大的城市,上海的民防办居然找不到一顶帐篷。”刘南山委员对此十分担忧,他还举了黄浦江油船泄漏事件的例子,当时要下水清理油污,必须首先割掉水草,但上海居然找不到镰刀,最后还是从江苏调集的。“这些例子都说明,我们抗灾防灾的物资储备还远远不够。”
政协委员、民航华东管理局局长夏兴华也深有感触:在雪灾期间,除雪液和除雪设备告急,飞机缺少专门的除冰区域和除冰机库……在国外的大机场,一般都有专用的除冰机库,一架飞机上的冰只需10分钟就可以通过红外线清除干净。夏兴华认为,在这些涉及公共安全的领域,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入。(记者潘高峰)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