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日前致信全国所有志愿者组织,发起“爱心融冰雪,互助战严寒——志愿者抗雪救灾大行动”的号召。在湖南、福建、贵州等地的青年志愿者都已投身到抗雪灾的战斗中去,再一次凸显了志愿者的力量。而据香港义工机构的统计,在香港,通过正式注册的义工到去年年底已经达到67.5万名,这对于香港700多万的总人口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与香港地区相比,内地当前志愿服务发展情况如何,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本报实习生采访了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主任、《志愿服务论坛》主编丁元竹教授。
中国青年报:根据您对志愿服务的多年研究,香港义工发展是一个怎样的状况?
丁元竹:香港义工有庞大的队伍,跟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第一,香港的慈善事业有着百年的发展历史,体制已经相当成熟,还有社会关注度高,参与度高。第二,香港经济发展水平很高,政府、财团和义工都充分投入。第三,香港义工发展有着很强的社会制度基础,社会福利体制完善。比如要开展义工活动和公益事业,政府拿出专门的资金,交给民间机构去组织,然后义工来参与活动。正是经过长时间发展和不断完善,才有了香港义工事业的繁荣。
中国青年报:对比香港义工发展和内地志愿者的情况,如何看待二者的差距?
丁元竹:内地的志愿者起步较晚,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需要理性看待。
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在国内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发展。到去年年底,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注册的志愿者总人数已经达到2511万名。在政府“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要积极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与香港相比,内地的志愿服务事业正处于发展的阶段,正处于推广、接受、树立认同价值观的阶段,未来还大有可为。
中国青年报:目前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丁元竹:近年来,公众对于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已开始认识并接受。现在,我国达到了总体小康的生活水平,但总体来说,还有这样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济上的限制。民间组织资金来源短缺,一些半政府性质的团体资金也有限。美国有超过6万个基金会,而中国只有900个基金会。在美国,志愿者团体需要开展项目,可以寻找不同领域的基金会申请资助。而在中国,很多志愿服务都是依靠政府财政的支持,其实志愿服务事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二是志愿服务运作的体制不够成熟,政府、组织、财团和志愿者之间的合作联系还需要加强。要培养人们默默无闻地做志愿者、无私为需求者奉献的公民精神,建立一个以人为本、讲礼仪、重情谊,相互关心爱护的、和谐的、中国式的社区环境。
三是价值观念上,对于志愿服务的关注和参与仍然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由于我国志愿服务的历史比较短,志愿服务的参与率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还不是很高,一些国民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往往只停留于表面认知层面,缺乏适当和足够的参与途径,很多人都认为志愿服务只是青少年的社会活动或社会实践,相当一部人缺乏投入参与的动机及实际行动。
中国青年报:青年群体是社会中的重要力量,青年也向来是志愿者队伍中的重要力量,您认为如何在青年群体中加强培养、树立志愿服务意识?
丁元竹:要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参与志愿服务,就必须从深化社会教育的层次、建立各种志愿服务项目、安排足够的服务机会这些地方入手。扩大国民对于志愿者认同的另一层意义是要真正从内心培养我国国民的公民意识,把志愿活动变成完全自觉的公民行为。而如何做好志愿服务意识的培养,对青年群体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志愿服务价值观、奉献精神的培养,不能停留在号召的层面上。在青年群体中树立志愿服务的价值观念,应该从小培养志愿服务的意识,从小学、中学就开始引导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
2008年是奥运年,我们需要与奥运志愿者共勉,让我们的志愿者看到他们背后站着的是我们整个民族,世界也会通过志愿者来理解我们这个民族是以怎样的方式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