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何北剑、通讯员岳阳)2月17日,记者来到沈北新区尹家乡曙光村。显然,一个消息让本来就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村民们更开心了:曙光村荣获200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也不知道是咋回事,一听到这个消息,村里人对房前屋后、街里村边的感觉一下子就变得不一样了!”65岁的村民崔德润自豪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由建设部组织评选的200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只评出26个,曙光村不但勇夺奖杯,而且还是惟一一个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成果获奖的项目,可以说,这标志着曙光村已经成为全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的样板。
从2003年起,市委、市政府和市建委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环境差距,制定实施了支农惠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别的“百村计划”。2005年10月,沈阳市将村庄环境整治升级为以道路、排水、绿化、村民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改造建设和改水、改厕、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等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起,市建委分别在近郊、远郊、平原和山区选取具有不同代表性的村庄,就环境整治目标和指标体系、创新规划体制、推广改水改厕和清洁能源、解决农村环卫保洁体系、建立环境整治协调推进机制和村民参与制度等内容进行试点,让试点村分别在不同方面进行探索,发挥引路带头作用。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批先进典型脱颖而出,曙光村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曙光村党支部书记朴仁淑介绍说,有2640亩耕地的曙光村,有760口人,95%以上是朝鲜族,以前环境落后,村中几乎每年都有人口外迁。一条流淌了几十年的灌溉河渠年久失修,成了臭水沟和垃圾场,村民走路无不掩鼻而过。而村民饮水的泵房离这条臭水沟仅有20米之遥。为了改变村民的生存状况,帮助该村提高环境整治水平,市建委不但在资金上予以支持,还专门请上海同济大学为村里编制了环境整治和建设规划,并协调能源、水利、爱卫办和区政府,帮助曙光村彻底改造了灌溉河渠,建设和改造了自来水管道、道路,实施了绿化建设,上马了秸秆燃气等项目。在村干部的带动下,村民们自发筹集了20多万元用于道路建设,并得到了市、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按照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曙光村先后修建了12条共4.3公里的柏油路,处理翻浆、坑槽路面3000余平方米,新建跨越翻身河桥梁一座。目前全村主干道、巷路全部实现柏油化,路两旁有边石、边沟并焊制了透视院墙。同时形成了道路排水系统、路旁绿化系统和道路照明系统。仅2007年曙光村就种下了4万余株不同品种的树木。如今的曙光村“树在村里,村在林中”,路灯闪烁,广场明亮。有了这样的环境,村民安居乐业,外来人员不愿走,迁出人口又回迁。(下转4版)
(上接1版,)
2006年,曙光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000元。
市建委主任秦文军对记者说:“曙光村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国家对沈阳村镇环境整治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也是我们工作的新起点。”
记者了解到,目前沈阳市已经初步完成了20%中心村的环境整治,受益人口33万,占全市农村人口的13%,共完成各类整治项目4347个,总投资9.98亿元。新建和改造村镇道路2930公里,排水管道和边沟3477公里,围墙610公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52个、文化广场362处、垃圾排放场197处,植树3300万株,安装路灯1.4万余盏,改水84万户,改厕9.8万户,推广秸秆燃气7000户。实施“百村计划”促进了全市村镇建设水平的提高,与2002年相比,沈阳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达到51%;村村通油路比例提高了28个百分点,达到100%。
读报参考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0年,为适应联合国人居委员会所设立的“联合国人类居住环境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需要,建设部决定设立“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每年各评选一次。对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每3年复查一次,对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每5年复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