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2月19日电 (记者张琴)重庆动物园公虎“欢欢”、5岁的雄性非洲狮和7岁的雌性非洲狮19日成为国内首批拥有国际通行“身份证”的动物,属于它们自身唯一的DNA、血型、出生地等各种信息被记录在绣花针大小的电子芯片上。
“欢欢”、东北虎、雄性、8岁、2000年从四川成都市引进……公虎“欢欢”的各种信息通过阅读器录入了国家野生动物管理信息系统。“它们这回真的有"身份证"啦!”这3只动物的饲养员侯庭煜高兴地说。
据了解,国家林业局实施的活体野生动物植入式芯片标记工程目前主要针对虎、豹、狮、象、野马、野牛、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熊、猩猩、长臂猿、金丝猴、叶猴、鹤、鸛、天鹅等17种类野生动物的所有种和亚种实行标记管理。重庆动物园和北京动物园被确立为首批试点单位。重庆动物园19日在全国率先启动了这项工作,将陆续对总共涉及20种(亚种)的120多只(头)动物“颁发”“身份证”。北京动物园也将于3月实施此项工程。
重庆动物园副园长殷毓中介绍,动物“身份证”即国际上通用的识别和管理动物的射频芯片,由64位二进制数组成动物代码,适用于家禽家畜、家养动物、动物园动物、实验室动物和特种动物的识别,也适用于动物管理相关信息的处理与交换。类似人的“身份证”,每只动物除了有国家和地区代码外,还有属于自身的唯一代码。动物“身份证”是全国统一、国际通行的标准,由各个单位提供信息,国家对信息系统进行监控管理,将对动物管理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共享提供便利条件,保障了对野生动物的有效监测和防控,也方便了动物养殖和管理单位。
“有利于动物识别和管理、科学繁殖、疫情疫病等公共卫生防治是动物"身份证"最重要的三个作用。”殷毓中说。
据悉,按照国家林业局要求,全国的动物园及相关养殖单位将在2008年内完成此项工作。
(责任编辑:车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