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卖粮难”发改委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
宋蕾
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发改委昨天宣布,2008年国家继续在稻谷、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
“这是一个听起来匪夷所思的问题。人们都认为粮食一直在涨价,但有些地方又卖不出去,需要国家提高最低收购价来保护。”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一位副研究员日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
昨天,发改委正式发布《关于公布2008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中称,经报请国务院批准,发展改革委决定将稻谷最低收购价格调整为每50公斤早籼稻75元、中晚籼稻76元、粳稻79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调整为白小麦75元、红小麦70元、混合麦70元。
这与 2007年执行的价格相比,稻谷和小麦分别上调了0.08元∕公斤和0.06元∕公斤。
食品上涨,粮价回落
“事实上,从去年年底开始,有些地方的小麦价格其实已经回落,整个社会‘通胀’预期下,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且部分地区还在短期内出现了粮食的供大于求。”上述专家称。
国家发改委年初发布的价格监控也显示, 在前期国家采取增加临时存储小麦投放、拍卖中央储备玉米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之后,国内市场粮食价格总体上开始回落。2008年1月份,稻谷、小麦、玉米的收购和批发价格均出现小幅下降。
另据了解,目前稻谷、小麦、玉米每50公斤收购价格分别为86.6元、78.7元、72.2元,比上月分别下降0.2%、0.8%、1.9%。不过,国内的大豆收购价格依然强劲,每50公斤收购价格为213.9元,比上月上升了1.9%。同时,大米、小麦、玉米的批发和零售价格也开始由升转为降。
从地方信息看,东北产粮大区均出现了“玉米”“水稻”品种的“卖粮难”。吉林省政府本月初曾召开新闻发布会,称针对目前稻谷市场交易清淡,收购价格持续低迷的“卖粮难”问题,该省将采取两项措施予以解决。
据了解,“卖粮难”主要原因还是粮食增产。据统计,吉林全省去年稻谷产量115.6亿斤,比上年增产17亿斤,增幅为17.24%。商品量在80亿斤左右。
当地媒体称, 受全国稻谷丰收,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自新粮上市以来,稻谷市场交易清淡,收购进度较慢,收购价格持续低迷,普通稻谷收购价格(国标三等以上)由上市初期每市斤0.83~0.85元,下降到目前的0.77~0.80元,个别偏远地区已经跌到0.75元以下。目前仅吉林一省农民手中还有60多亿斤稻谷待售。
在全球粮食库存下降的背景下,各方预测都认为,粮食从长期看,全球乃至国内价格均处于上行阶段,但中国局部地区出现“卖粮难”现象,还和粮食流通体制不健全有关,运输不畅、囤积管理疏漏等细节问题使得部分地区粮食短期积压、出现“贱卖”。
农民经济收益或与去年持平
虽然政府再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但业内测算认为,农民的经济效益可能与去年持平。究其原因,目前化肥、农用机油等物资涨价、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推动种粮成本上升。
中国化肥网近期一份测算称,在执行新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之后,若按水稻亩产500~600公斤,小麦亩产400~500公斤计算,农民种植水稻、小麦最低每亩收益与往年相比将分别增加40~50元、25~30元。同期复合肥价格上涨600~800元∕吨,按亩均施肥40公斤计算,平均每亩增加种植成本25~30元。
该网相关人士得出结论认为,虽然在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情况下,今年农民种植成本有所增加,因此经济效益基本与去年持平。
针对“通胀”,上述专家也表示,全国粮食连续4年增产,本身供求平衡,不会引发价格上涨,粮价上涨的推动来自成本。能源价格高涨成为主要推动者。包括作物需要的肥料,此外高昂的燃料价格也意味着将粮食运输到市场的成本增加了。
“这种成本的增加会体现在食品加工链中,食品加工企业都在纷纷涨价,但是农民并未受益多少。”这位专家说,“如何将实惠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仍要做更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