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CPI上涨较高主要有三个因素:春节前夕食品类价格都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发生罕见雨雪冰冻灾害;去年1月CPI基数较低,2007年1月CPI涨幅仅有2.2%。多重因素叠加导致1月份CPI上涨创新高。
早报记者 张明扬
“2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速可能接近两位数,根本性的通胀压力仍十分显著。”在达7.1%的1月CPI增速创下11年新高之后,高盛昨天又抛出了一份近似危言耸听的最新预测。其中,1月猪肉价格上涨幅度竟然达到了58.8%。自称是“加息鹰派”的渣打中国研究部主管王志浩昨天向早报记者表示,今年三季度前加息次数可能达到4次,“最近一次就在眼前”。
1月CPI涨7.1% 雪灾冻死猪,肉价狂飙
继前日公布了创下三年新高的1月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速之后,国家统计局昨天又公布了创下11年新高的CPI增速。数据显示,1月CPI上涨了7.1%,符合此前的市场预期。
由于1月中下旬国内较大范围发生雨雪冰冻灾害,电力短缺,交通运输受阻,这使得部分地区物价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食品价格。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食品价格恰恰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力量,1月同比上涨了18.2%之多。
在各类食品中,1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8.8%尤为醒目,彻底击碎了此前市场关于肉价将在今年年初出现拐点的预测。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集市的监测结果,今年1月猪肉价格只有3天环比略有下降,两天环比持平,其余20多天都在上涨。而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上周曾表示,雪灾肯定会对中国的食品价格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雪灾中一些猪被冻死,猪肉价格今后会在目前的价位上保持高位运行,可能略有上涨”。
同时,粮食价格也上涨了5.7%,油脂价格上涨37.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1.2%,鲜蛋价格上涨4.6%,水产品价格上涨8.7%,鲜菜价格上涨13.7%,鲜果价格上涨10.3%。
除了食品类价格上涨较快外,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幅度都不大,分别为2.1%、2.1%和3.2%。新华社发表评论称,“这说明控制物价上涨的关键,在于控制食品涨价。”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昨天对新华社表示,今年1月份之所以CPI上涨较高,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是春节因素。按照往年的惯例,春节前夕食品类价格都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今年春节在阳历2月,价格因素集中反映在1月份。第二是在1月份发生的罕见雨雪冰冻灾害因素。第三与去年1月CPI基数较低有一定关系,2007年1月CPI涨幅仅有2.2%。多重因素叠加导致1月份CPI上涨创新高。
姚景源强调,今年全年CPI走势可能会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态势。随着国家各项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和发挥作用,预计下半年CPI涨势会趋于缓和。
2月CPI高看“两位数” 物价可能演变为“螺旋式”上涨
不过,市场分析人士对短期的通胀数据并不乐观。“CPI在一季度可能连创三次新高,2月份CPI将上涨约7.8%,到3月份预计超过8%。”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昨天撰文指出,由于1月份的CPI统计只考虑当月平均与上月平均的比较,而雪灾(主要集中在1月底)带来的对食品价格的推动将更多地反映在2月CPI数据中。
马骏认为,从农产品价格向加工食品的价格传导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也会进一步推高今后一两个月的CPI。“1月份的PPI增速创下3年新高也说明,成本推动通胀的压力已经超出了农产品的范围。”马骏强调。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也表示,虽然前期CPI的增速加快主要受到食品价格上涨所推动,但近期PPI的表现暗示,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压力也在逐渐上升,这同样可能最终影响到CPI的表现。
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曾早在一周之前就准确无误地预测出1月CPI增速,她昨天对2月CPI增速的预测近乎危言耸听,“CPI增幅可能会大大高于7%,甚至有接近两位数水平的可能。”梁红强调,价格指数在价格急剧变化的时期普遍有滞后倾向。
马骏则指出,目前最大的风险在于,当“预期”成为较为重要的价格上涨动因时,物价走势可能演变为“螺旋式”上涨。“我们对国际经验的研究表明,当CPI指数进入7%至15%的‘危险区’时,出现恐慌性购买与囤积商品的可能性将明显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胀原因中的60%是对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期所导致的。
今春农业生产不利因素增加
事实上,就与食品价格息息相关的农业生产而言,未来数月由此而生的通胀压力的确难言乐观,全年CPI增幅可能达到5%以上。
“与往年相比,今年春季农业生产不利因素增加,困难增多。”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昨天在全国农业抗灾减灾和春耕生产工作会议上表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使灾区的农业遭受重创且后续影响还在不断显现,部分地区旱情严重,气候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增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务必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得更深入一些。”回良玉强调,
回良玉指出,当前正值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由应急抢险抗灾转入全面恢复重建的关键时刻,正值春耕生产即将由南到北全面展开的重要时节,抓好农业抗灾减灾和春耕生产,关系到全年粮食稳定发展和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关系到农民持续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关系到宏观调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回良玉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动员起来,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尽早开展春耕备耕,坚决打好农业抗灾减灾和春耕生产这场硬仗,力争夏季粮油和全年农业丰收。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上月底走访了东北、四川和江浙三省,向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户实地调查粮食、生猪和劳动力供求情况及价格走势。
哈继铭称,即使刨除短期内灾害和春节因素,实地调研亦显示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今年农产品价格可能继续上涨,猪肉价格将高位运行,且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因此我们维持2008年我国通货膨胀保持高位,CPI涨幅达到5%~5.5%的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发改委昨天宣布,2008年,在稻谷、小麦主产区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每百斤价格提高一至五元不等。市场认为,这在增加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粮食供给产生了正面作用的同时,在客观上也部分增加了粮食涨价的压力。
发改委的通知指出,每50公斤早籼稻(三等,下同)由70元提高到75元;中晚籼稻由72元提高到76元;粳稻由75元提高到79元;白小麦由72元提高到75元;红小麦由69元提高到70元;混合麦由69元提高到70元。发改委称,此举是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调控预期
数据凶猛 三季前或加息2-4次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今后两个月的通胀数据很可能证明,继续收紧货币政策是完全必要的。原因在于,当通胀创下新高时,央行无法承受“无所作为”的政治风险。也就是说,不断恶化的实际负利率可能引发银行挤兑和恐慌性购买行为;即使这种风险尚小,央行也不可坐视不管。
早报记者张明扬
1月高达7.1%的CPI增速令中国经济陷入一个多年未见的尴尬———连续14个月处于实际负利率之中。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昨天表示,此前关于从紧货币政策将放松的猜想可能就此告一段落,预计一季度央行将再次加息。
尽管“外有次贷,内有雪灾”,一月各项“滚烫”的宏观数据让市场在大呼意外的同时,也纷纷抛出了最新的调控预期。综合来看,连续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快人民币升值已成经济界回应通胀压力的三大主流“药方”。
如此巨大的宏观调控压力也令股市充满了不确定性。有分析师指出,调控压力导致短期蓝筹股行情并非一帆风顺,但渤海证券认为,CPI数据也已经在市场预期之中,并不会形成实质性的做多压力。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未来数月CPI增速可能会频频突破市场预期,而“意料之外的利空”素来正是资本市场之大敌。
“央行不可能坐视不管”
放眼1月,各项经济数据几乎无一在市场预期之中,几乎集体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新高。新增贷款以8036亿元创下单月历史新高;同时,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18.94%创下20月新高;PPI增速以6.1%创出3年新高;CPI增速以7.1%创出11年新高;实际FDI(外商直接投资)达112亿美元,大幅增长109.78%......《华尔街日报》昨天甚至由此评论称,这显示当前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十分巨大,中国之前的种种调控举措没有收到丝毫效果。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今后两个月的通胀数据很可能证明,继续收紧货币政策是完全必要的。原因在于,当通胀创下新高时,央行无法承受“无所作为”的政治风险。也就是说,不断恶化的实际负利率可能引发银行挤兑和恐慌性购买行为;即使这种风险尚小,央行也不可坐视不管。
马骏警告称,通膨一旦失控,将成为威胁经济增长的更为重要的风险。如果通胀真的演变为一个自我实现过程,那么大幅度的紧缩政策将接踵而至———既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紧缩,也包括广泛的价格控制措施。在过去两次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1987-1988年和1994-1996年),GDP增速均较之前峰值水平降低了6至7个百分点。“货币供应和信贷的强劲反弹警示我们根本性的通胀压力仍然十分显著”,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昨天表示,即使在雪灾的影响消退之后,货币供应的快速增长仍足以使通胀保持在高位甚至继续上升。
梁红强调,现在还远不是放松调控政策的时候,相反中国政府可能会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包括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速人民币升值以及加强对商业银行放贷的严格控制。
但央行一位新闻官员周二昨天对媒体表示,中国不会基于单月CPI等数据调整货币政策。这位要求匿名的官员表示,不会对东京外汇市场有关中国央行将很快加息的猜测置评。
渣打:三季前将加息4次
尽管中美利差“倒挂”已创下6年新高,但今年继续加息还是成为目前市场最为热衷的调控预期。将1月份CPI增速与中国目前3.93%的税后基准利率相比较,负利率水平已经扩大至317个基点。事实上,中国已是连续14个月处于实际负利率之中,显示未来加息的空间依然很大。
如此之大的负利率水平,也显示官方此前的紧缩措施力度太小,远远不足以抑制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昨天表示,由于2、3月份CPI增速将继续刷新新高,“未来3个月内加息两次似乎仍是非常合理的折中之举”。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昨天也明确表示,预计一季度央行将再次加息。
当加息2次都成为“折中之举”的时候,即使出现更大规模的加息也当在情理之中。渣打中国研究部主管王志浩昨天预测,三季度前央行可能将加息4次,“最近一次迫在眉睫”。
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昨天表示,鉴于近期高通胀率以及大量资金流将在3月到期,接下来央行还会加大使用数量工具回笼资金的力度,包括央票发行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但他指出,加息的空间事实上很小,因为美联储的大幅降息(一周之内降息125个基点)进一步降低了中国升息空间。同时,尽管1月份CPI创出新高,但其部分反映了雪灾所造成的供应短缺现象,而使用利率应对这种通胀并不合适。
值得注意的是,王志浩对中美利差对加息的限制作用几乎是嗤之以鼻。王志浩称,利差是需要关心的,但不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利率政策还是应该根据本国经济情况而定,“再次加息100个基点也不会导致国外资本大量流入”。
的确,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联储在去年9月开始了大刀阔斧的降息周期,三下五除二,美国基准利率已从5.25%降至3%,几乎“腰斩”。而在另一方面,中国在去年却一口气加了6次息,从2.52%提高至目前的4.14%。由此,以往阻止海外热钱涌入的最大政策“堤防”———中美利差而今不仅不复存在,1%以上的倒挂反而成为吸引热钱进入中国的一个新的理由,而这也是自2002年以来的最大差距。
加速升值可平抑输入性通胀
“鉴于输入型通胀压力愈来愈大,汇率升值依然是重要的工具,我们维持今年人民币升值10%的判断。”哈继铭昨天表示。事实上,除加息之外,人民币加速升值也成为了市场目前最为明确的预期。市场认为,在加息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央行希望通过加快人民币升值平抑通胀。防止明显通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
花旗昨天也发布报告称,自去年11月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已明显加快,而此期间正是通胀压力高企的期间,足见央行其中之深意。数据显示,今年1月正是汇改以来升值最快的一个月,当月升值速度高达1.6%。
昨天,人民币中间价首次突破7.16关口,以7.1574再创汇改以来新高。至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三个交易日连破三关,人民币再现加速升值迹象。
此前的2月15日和18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相继突破了7.18和7.17两大关口。按照19日的中间价计算,2008年以来的短短1个多月时间里,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1472个基点,升值幅度已超过2%,而这也接近于去年上半年的升值总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