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工会会员人数为176万人,但是全市从业人员570万人,广州市有用人单位410000家,但是建立工会的企业仅仅是88126家用人单位。当外来工在合法权益遭到侵犯时,要么是默默忍受,要么就是找老乡救助,或者无奈之下采取过激行为。”昨天(19日),在市政协召开的大会发言中,广州市政协常委崔虹指出,要尽快建立外来工利益表达和诉求机制,构建和谐社会。
开辟维权咨询服务热线、依法仲裁劳动争议案件、法院依法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维护外来工权益高度重视,市劳动保障局、司法局等部门和总工会、团市委、妇联不断探索为外来工服务、维权的新路子,目前已形成可供外来工表达利益诉求的多种渠道。
但是问题还很多,如外来工参加工会组织的比率偏低。相当部分企业至今未建立工会,特别是港、台资和民营企业的比例更低。有的虽有工会,但对企业依附性大,工会维权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另外,劳动仲裁程序繁琐,外来工维权成本过高。劳动争议案件执行全国统一的“一调、一裁、二审”程序,期限很长,如外来工因工伤需要认定并要求赔偿,走完程序需要37个月,时间最长的还要3年半。
面临问题:靠工会维权不易 仲裁成本又太高
委员建议:帮外地人融入广州 建立三方协商机制
建议一:用新“广州人”代替“外来工”。
据了解,昆山、义乌、温州等城市将外来工称为“新昆山人”、“新义乌人”、“新温州人”,显示了对外来工从最初的排斥、轻视,到认可、接纳的包容过程。建议我市借鉴这些城市的经验,开展“新广州人”宣传活动,促进本地人与外地人感情融合、生活融和。
建议二: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外来工加入工会。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外来工的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吸纳外来工加入工会。建立三方协商的应急机制,在出现重大劳动关系矛盾和利益冲突时发挥作用。同时,要把三方协商机制延伸到基层,把各种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林洪浩、黄蓉芳、何有贵、雷坤、蒋悦飞、饶贞) (来源:广州日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