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群研究员
2007年以来的物价上涨,恐怕使许多老百姓对“CPI”(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这一经济学术语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和关注。2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的第一个CPI数据:1月份,CPI同比上涨7.1%,创下1997年以来的月度新高。那么,是哪些因素推动了CPI高企?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7.1%”?今后CPI的走势如何?就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一一作出解答。
翘尾因素占5.8个百分点
问:今年1月份的CPI为什么会创下新高?
张立群:要注意到,现在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7.1%是一个同比的涨幅。它包括新涨价和去年的涨价因素。所以同比涨幅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翘尾因素。比如去年1月份的猪肉价格只有8元多,到今年1月份涨到13-14元,这不是今年一个月上涨的结果,还包括了去年2月到12月份累计上涨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去年的涨价推动了当前价格绝对水平的提高。据我的分析,今年1月份的CPI中,翘尾因素就占了5.8个百分点,如果把这个因素剔除掉,真正的新涨价因素仅占1.3个百分点。
新涨价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雨雪冰冻灾害使得交通受阻,蔬菜、水果生产受到较严重影响,进而导致一些商品,特别是节日必需品的供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短缺。二是春节购物热潮集中在1月份,一方面是购物需求强烈,一方面是部分供给不足,导致部分商品价格上涨较多。三是去年供给短缺的猪肉、食用植物油的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住房等费用的上涨比较明显。
应以平常心看待这一数字
问:CPI创下新高是否意味着经济过热?应该怎样看待CPI高企?
张立群:我认为,CPI偏高并不意味着宏观经济偏热或者过热。宏观经济过热主要是通过需求偏热反映出来,是由于货币数量增加,并引起各种需求包括投资、消费等全面的过快上涨,导致物价持续全面大幅度上涨,这样才是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过热的表现。正如我前面分析所指出的,CPI高企一是因为翘尾因素的影响,二是部分产品供给不足等导致的新涨价因素,总体看还是结构性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CPI高企”这个问题,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六七月将会有明显改善
问: 您认为今后CPI的走势将会怎样?
张立群:我认为,未来CPI的涨幅会逐步下降。因为,翘尾因素在下半年将会明显回落,新涨价因素中,随着雨雪冰冻灾害以及春节的过去,新的涨价因素在未来也将不断减少。在猪肉的供给方面,一般来说,猪肉生产的恢复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如果从去年算起,到今年五六月份,猪肉的供给将会增加,价格也就会随之下降。食用植物油的供给方面,雨雪冰冻灾害对油料作物的生产是有影响的,加上进口价格较高,所以,食用植物油的价格不会有明显回落,可能还会略有上涨。但大部分的食品短缺和供给不足到今年六七月份将会有明显改善,这样,CPI的新涨价因素将会明显减弱。而且随着教育卫生改革的推进,服务性收费上涨预计将受到一定抑制,再考虑到住房价格走稳的情况,综合看,未来CPI的涨幅应会逐步下降。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问:根据当前的形势,您认为怎样调控才是“得当”的呢?
张立群:一是要保持财政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要关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防止经济向下走的因素,使政策保持适度弹性,留出预调的空间。
第二,部分食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有其副作用,例如,考虑到价格上涨对生猪自然生产周期内的影响和周期结束后的影响,要保持生猪价格的稳定,就要适度控制自然生产周期内的猪肉价格涨幅,防止其对饲养规模的过度扩张,导致自然生产周期结束后供大于求的结果。同时,在增加部分食品供给时,应注意既立足现实,又要放眼长远,着力改善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方式,建立起稳定农产品价格的长效机制,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三,由于流动性过剩和投资反弹的压力仍然存在,所以应该调控好总需求的增长,防止出现新的过热,特别是股市和房价相互推动、交替跃升的过热。我认为,当前宜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防过热”、“防通胀”的目标之下,注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同时密切监测分析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发展,适时适度进行微调。
链接
今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1%,创下1997年以来月度新高。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7年12月上涨1.2%。
统计表明,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势呈现出农村高于城市、食品高于非食品、消费品高于服务项目三个明显特点。1月份,城市上涨6.8%,农村上涨7.7%;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8.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