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改革“新政”的号角(人民时评)
吴 焰
《昆明日报》前些天因公布全市党政干部办公电话,一时“洛阳纸贵”,并为舆论热议。这“昆明新政”的背后推手,是新任市委书记仇和。
似乎有仇和主政的地方,一定会刮起改革旋风……新官座椅还没坐热,生活悠然的春城,就被这位一度被媒体称为“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激活了改革热情。
履新两个月,仇和旋风般推进“阳光政务”。向媒体索要“负面报道”;要求公开官员职务分工,接受公众监督……大刀阔斧的诸般举措,让舆论喝彩,却也不乏担忧。
从江苏省副省长任上南下的仇和,依然充满激情、敢作敢为,其全力推进的改革举措,依然可能“引火烧身”。在中国的地方官员中,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仇和,一直就被新闻界和学术界视作关注中国转型时期改革的一个符号。一方面,从仇和本人的“仕途路线”,可以看出,有争议的改革者非但能被大胆使用,且用人不疑;另一方面,从仇和的“改革路线”,似乎也可以了解一些地方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挑战与目标所在。
在新闻界,仇和曾被认为是“最无法用好与坏来评论”的领导干部,当年任江苏沭阳县委书记、宿迁市委书记时大刀阔斧留下了各项改革深痕,至今争执未休。不过,当他用4年改革,使苏北最穷的沭阳县发生巨变时,这位改革者的价值在公众中渐次被肯定。
仇和的“升迁路线图”,不仅比他之前所有争议性人物的结局更完美,也超越仇和个人仕途,因而具有了更深刻的样本意义。
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兼程,今天的中国,改革非但不能松懈,且正在步入深水区;开放的步伐非但不能放慢,且需要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不仅仅要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步入小康,且需要满足公众日益强烈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中央提出“四个文明”的建设目标,民众呼唤阳光政府,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下,宁可用敢干事、能干事的“争议”干部,也不用“宁肯不干事、也千万别出事”的“误事干部”,确是一种导向。
只要心中确实装着百姓利益,党和政府、干部和群众不仅宽容个性官员,还能提供更广阔的政治舞台。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干部评价体系的变化,堪称政治文明进步的一个具体体现。
事实上,想做事、敢做事的新型领导干部,正越来越多地被选拔到各级岗位上。从“用提问式调研震动上海干部”的俞正声,到主动邀请网友来“灌水”、“拍砖”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等,都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上,有了不同凡响的声音和举措。
且让我们细细倾听并深深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