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2月23日电 (记者王艳明)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成为春节过后我国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作为世界一流的文化遗产,莫高窟在保护、利用和管理上所做的探索和创新,值得许多遗产地吸收和借鉴。
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总投资2.61亿元,其投资之多,规模之大,超过了莫高窟历史上任何工程项目。保护利用设施是整个工程的最大项目,也最为引人关注。这一项目依托先进数字存贮和展示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以文物本体为参观对象的利用方式,在将来建成的“数字敦煌”,游客同样可以获得完美的艺术体验和文化享受,从而大大减少在洞窟内的滞留时间,降低对文物本体的干扰。
我国遗产众多,类型多样,像莫高窟一样,许多都是有着特殊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但在保护、利用和管理上,却因为认识、重视、方式不同,存在很大差异。有的遗产地,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杀鸡取卵,过度利用,结果给文物本体和遗产环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有的遗产地,由于重视和投入不足,缺乏有效保护和展示手段,使一些遗产长期“待字闺中”,无法满足大众文化需求。
敦煌莫高窟的示范作用在于,在深处戈壁大漠的艰苦工作环境中,长期主动承担着世界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的保护,科学处理着保护与利用间的矛盾:
为了使“东方艺术宝库”延年益寿,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经验,引领中国土遗址保护和壁画修复快步走向成熟。
为了使中国的遗产保护和管理与国际接轨,邀请中、美、澳三国的权威机构共同参与《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使其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和“样板”《规划》。
为了使敦煌文化遗产为人类所共享,在不断开创敦煌学研究新领域的同时,主动提升遗产地的服务与展示水平,率先在国内大遗产地启动网上预约参观就是成功范例。此次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又将使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背景介绍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结束,其间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使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