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云南腾冲的和顺村是个不错的地方,便选了个旅游淡季的日子去了。在和顺整整住了一个星期,我每天如当地人一样,过着闲散的日子,游走在那一条条火山石铺就的窄小而干净的小巷,穿梭在一个个雕刻精致的小院。这里的人日子过得像村前那一弯不紧不慢的陷河水,清闲优哉。
长寿的人不少,如他们房前屋后长青的树木花草。
和顺与另一个小村绮罗是当地有名的侨乡,几乎家家都有人在缅甸,大多是在缅甸做玉石生意,所以自古这两个村都是有名的富裕。和顺、绮罗有六百多年历史,最早是囤兵囤粮之地,来此地的都是中原将士。几百年过去了,因为这里的偏僻,反而传统文化保持得远远比内地大城市要好。他们继承的不仅是百年的老屋,还有家族所传承的精神和文化。至今他们每家仍供着祖先的牌位,不少家庭还将祖辈的一些言训保存完好,置于家中醒目的地方,让后人随时都能借鉴。每个姓氏都有家族祠堂,这些祠堂都是由火山石与楸木为材料建筑,精美而大气。这种对先辈的尊重让人感到在传统文化印浸中的淳朴,就像欣赏到一幅泛着薄雾的国画,能嗅到一股带着朝露的清香。村里都有其他地方少见的乡村图书馆。图书馆表明着他们历代的学尚之风,也出了些文人雅士,艾思奇就出生在和顺,两岁后随父去了昆明,现在艾思奇故居仍保存相当完好。
和顺依山傍水。山多是火山,水多是泉水。土肥,水甘,就少不了好吃好喝。鱼嫩菜鲜且不多说,我好喝茶,有了好水再一般的茶也能泡出好味道,就这让我舍不得走,把小村的小巷走了个遍,把稍有名气的人家也访了个大概。可短短一周,要把小小的乡村弄明白是不容易的,只能找感兴趣的事做。我是个好口福的人,少不得把当地的特色尝够,什么大救驾、西豆粉、撒撇等等希奇古怪的东西吃了不过瘾,还在几户人家蹭饭,但吃得最多的还是在元龙阁道观。
与元龙阁道观算有缘。到和顺的第三天,我们睡了个大懒觉后,去村头一家小店吃了饵丝,便开始瞎转。本打算去艾思奇故居,却在故居下的人工湖边见到一道观,道观前有一牌坊上面有“隔凡”二字,觉得好玩,应该进去看看“非凡”是什么样。外行看热闹,进到里面只觉得房屋建筑有点年代了,问一小道士,他说有六百多年,是明万历年间建的。小道士陪我们一路上到最后一个殿,为我们敲了木鱼就不吱声地消失了。很清静,就我们两人,我们在上面照了几张相,准备往下走,走到第二个殿时,薇在两棵古桂花树下发现有桂花子,便在地上寻,这时一直坐在前殿的道长(当时不知他是道长)便来帮我们拣了几个。我想在四川一般庙子道观里都有茶喝,而且像这样靠着山的通常有自己种的茶,便问道长有没有茶喝?道长说有啊。我问是不是自己种的菜?他说是当地的,还说他这道观没法种,要种就要砍树,政府不允许的。说完他请我们到侧院喝茶,那里能晒太阳。
于是,我们便沐浴着高原冬日的暖阳,靠着一把舒服的竹编椅,边喝茶边听道长给我们讲有关人生与命运的事。眼见就是吃午饭的时间了,道长问我们愿不愿意一起吃点素食?我们当然愿意,于是道长吩咐多加了两个菜。素餐意外的好吃,菜并不特别,但做得不错,小份小份的,三人居然上了五菜一汤。这顿饭吃得相当开心,道长甚至告诉我们他的出家经历。就这样我们与道长交上了朋友,一连好多天都在这里蹭饭。道长做菜很讲究“阴阳调和”,凡有辣椒的就加有姜和薄荷,凡有酸味的都不是醋酸,而是水果或番茄的自然酸味,没一样东西不是纯天然的。还吃了些有意思的菜,比如凉拌芭蕉树心、烤番茄拌青椒丝等等。
和顺就是这样,地下热血沸腾地上风平浪静,不论是艳阳当空还是月白风清,它总能让人心平气和地面对你眼前的世界,颐养众生那长长短短的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