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大四学生殳学超最近遇到了烦心事:临近毕业,他有9门功课挂起“红灯”,有可能拿不到毕业文凭。
功课“挂红灯”
殳学超笔名“河姆渡”,浙江嘉兴平湖人。从小学5年级起,他就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
初中时,他的小说《奇遇》发表后收到数百封读者来信。高中时,他的长篇小说《玻璃围城》引起文坛关注。
除文学创作外,殳学超参加过电视辩论比赛,当过电视台学生主持人,曾为几家杂志供稿。在老师眼里,殳学超品学兼优,上重点大学应该没问题。
高三阶段,殳学超依然沉迷于写作,结果未能如愿考上理想大学。
进入宁波大学后,殳学超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创作。大二时,他出版长篇小说《今生十年》,大三时创作长篇小说《作家那些事儿》,并于2007年11月出版。
殳学超现已加入浙江省作家协会。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殳学超基本无暇顾及学业,很多必修课没去听。他说:“很长一段日子,我只是埋头写作,甚至不知道一些科目的考试时间和地点”。有的课程虽然考试成绩上了线,但没有达到规定课时,被认定不及格。
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谭朝炎说,他曾多次提醒殳学超不要过于热衷课外创作,要适当花点时间在学校课业上。但似乎没有引起他足够重视。
拿文凭还是搞创作?
殳学超的父母希望儿子能拿到大学文凭。他们认为,儿子现在虽然写了一些书,有一定社会影响,但终归属于“不务正业”。
殳学超感到十分头疼,他不想让父母失望,但“红灯”高高挂起,摘下来并不容易。
“文学院学生大多是文学爱好者”,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宁波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如安说,“我上大学时也喜欢写散文,写小说,但我把握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基本功课必须合格,文凭一定要拿到手。”
张如安认为,一个大学生可以是偏才,但不能放弃系统的基础学习。
“不要把文凭和知识对立起来,文凭标志着你接受过系统正规的高等教育。”宁波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南志刚教授说,“学历、文凭是用人单位了解应聘人员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文凭,在社会上的选择面比较窄。”
特殊人才如何“因材施教”
殳学超成绩不理想的课程包括英语、法律、计算机等。在他看来,计算机学的是编程和网页设计,跟创作没有太大关系。
殳学超觉得,有没有大学文凭,目前来看对自己的影响并没有想象那么大,他认为自己的特长是文学创作。“我是新闻专业学生,写新闻消息无从下手,写小说、散文什么的却得心应手。”
他说,他现在作息时间与大学生活颠倒。每天上午睡觉,下午至夜里从事创作,主要是修改将要出版的小说、撰写剧本《海定波宁》以及诗文传记——《东坡月华犹初上》。殳学超说,现在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忙得连轴转。
宁波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南志刚教授说,殳学超很有才华,但教育部规定,在校大学生每门功课成绩详细记录、存档备案,缺一个科目考试成绩就不能发毕业证书。
谭朝炎教授认为,“殳学超现象”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特殊人才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
南志刚教授认为,“因材施教”需要有一套科学体系,有相应尺度、规范,能对特殊人才作出准确判断,并给予特殊培养。“因材施教”还应与中国高教制度改革相结合。“我们还是希望殳学超能回归现行大学的游戏规则,把丢下课程补上。”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郑黎、胡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