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上海电影史上的标杆,里程碑式的人物,缔造了一个电影时代的辉煌”的孙道临去了,一段时间来,看到他的有关喜欢名著、好学、儒雅的资料,让笔者很有感慨。
据孙道临的好友、东方卫视著名主持人叶惠贤回忆说,“先生一生走到哪里必带的一件东西不是名牌服装,也不是时尚配饰,而是一本《新华字典》。
在拍戏之余,拿不准的字音他随时都要翻字典。”还有媒体称“银幕上最具书卷气、最具有中国文人气质的表演艺术家走了。谁能填补他走后的缺憾”,“说孙道临最具中国文人气质,不是因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也不是因为他有一张燕京大学哲学系的文凭,而是因为他通过一系列的银幕形象,把中国文人特有的含蓄、内敛、隐忍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是中国文人的标签之一,孙道临不仅读名著,还演名著。而且在一些名著和孙道临之间似乎也存在着某种奇妙的联系。”
孙道临之所以能在演、导、诵等方面都表现出别样儒雅和非凡才情,成为一道“永不消失的电波”,不仅是艺术追求的笃定,更在于他敏而好学,胸有诗书的文、哲修养。知识、学养是艺术飞翔的翅膀,是艺术家跋涉艺术的“信念拐杖”,是艺术敦厚、永无疲倦的“活水”,如此,他才能游刃有余、纵横驰骋,得到淋漓尽致的艺术施展。文艺只是一种表达载体,孙先生的知识涵养才是他无意搭建的艺术平台。
更多时间属于读书和思考,属于功利和走穴等商业演出的机会就会很少,拥有宁静致远的艺术环境和清静心境,拥有“不为物疫”的艺术从容。这种奠定在文化、学养方面的表演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才能得到德艺双馨的和谐发展。人们怀念孙道临,更源于这种对学识修养和诗人气质的敬仰。众多媒体和万众影迷对这位艺术家如此留恋,这才是浓厚艺术魅力的原因所在。
笔者无意将孙道临和当今某些演艺明星进行对比,他们本身就不具有可比性。就像“某某不知三国乃魏蜀吴”,他们缺乏的不仅是起码的人文常识,更是学习性理念。头脑简单,见识粗浅,只能给演艺界不断制造一些“无知无畏的丑闻”。当然,他们会在功名利禄方面不遗余力,会在炒作和赚钱方面乐此不疲。这样的明星与其说是“明星”,不如说是“流星”,因为肤浅、无知,注定会成为昙花一现的“文化小丑”。
当下,文化建设被提升到了国家软实力的高度,中国要想在“经济大国”“发展大国”等辉煌业绩的基础上成为“文化大国”,进而成为“文化强国”。仅仅需要国家政策扶持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各级各类的文化主体首先应具有高瞻远瞩的文化视野、卓而不群的文化品位、书卷气息和厚实的文化修养。因为只有文化主体博大精深了,才可能创造文化现象、文化作为的博大精深。
孙道临去了,艺术界的“文化大树”倒了,但愿这个“文化空白”能早日补上。呼唤孙道临式的艺术家,培养造就书卷气息的艺术家,当是今日文化界不容置疑的发展主题。
雷振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