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战国策》又名“国事”“短长”“国策”和“事语”等,最初以分散的书册形式存在,后来经西汉的刘向编纂成集。《战国策》全书33策,498章,主要叙述了战国时期东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中山等12国的部分历史,记述了自春秋后期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长达300年的历史风云变幻。
一部《战国策》,集中了中国人权谋机变、智慧勇气、语言思维的精华,反映了动乱年代人民和国家生存的技巧和谋略。
——编 者
周考王在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册封他的弟弟揭为河南桓公,后来,桓公的孙子惠公又在巩(今河南省巩县)私自册封了他最小的儿子班,因为在王城之东,所以称为东周;而河南惠公所在的王城,就被称为西周了。当时周室的王都仍在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战国策》中所说的周王,就是指都城在成周的王。周显王二年,赵国和韩国分别占领了两周,其君主就是《战国策》中所说的东周君和西周君,而显王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尚在成周,到周赧王的时候被秦国所灭。
东周的兴衰成败系于九鼎。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于是,九鼎就成了权力、尊贵的象征。
诸侯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九鼎成为群雄争夺的焦点;而日益衰微、名存实亡的周王室,九鼎不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存在的生命线。
在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西周的命运和东周很相似。在凭借实力排座次的现实面前,西周昔日的王室光环成为虚幻的浮光掠影:强秦的威胁,诸侯的挤压,东周的对抗,使得弱小的西周艰难地生存着。
在战国的版图中,秦国是一个地处西部的国家。在各诸侯国争夺天下的历史境遇中,秦国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和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是分不开的。
作为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商鞅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角度对秦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得本来贫窭的秦国逐渐走向了强大。
秦昭王执政初期,秦国面临着重重困境。国内,后党势力很大,君权遭到控制;对外,秦国没有一个有效的兼并统一方略。就在这个时候,范雎毛遂自荐,愿为秦王效犬马之劳。
正是由于范雎的辅佐,秦昭王统治初期的秦国综合国力跃居诸侯之首,正如李斯对范雎的评价那样:“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枉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秦昭王时期,秦国的国土进一步扩大,经济、军事实力也进一步增强。面对着秦国一枝独秀的地位和天下归一的霸业,秦国的统治者渐渐养成了骄奢的情绪。此时,秦国虽然具有统一天下的实力,但并没有统一天下的高明谋略,所以,秦国的成败与否还是个未知数。
公元前250年,孝文王死,子楚即位,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尊夏姬为夏太后,华阳后为华阳太后。不久下令大赦,修治功业,优待亲众,布惠百姓,使秦国实力得以继续增强,使得秦国在诸侯中占据着所向披靡的位置,先后吞并了赵国等,合并了四国,拉开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序幕。
齐国本为妫姓,被周天子封为侯爵,齐桓公十四年,陈国公子完投靠齐国,因为陈、田二字的读音相似,所以将陈姓改为田姓,并依附了齐国。齐国的疆域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北省西南部,国都定在临淄。齐国在周显王十七年的时候开始称王,王位一直传到齐王建,秦始皇二十六年,齐国被秦国所吞并。
在“战国四公子”中,最有名的当属齐国的孟尝君:他是宽容的,他甚至可以饶恕一个与自己夫人有私情的门客;他是谦虚的,他在盛怒之下、在宝物之前,也能虚怀若谷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他更是冷静的,当封地薛邑危在旦夕之时,他也仍然会善待淳于髡,最终凭借他的力量使得薛邑化险为夷。
在烽火连天的战国年代,士阶层成了一个左右时局、扭转乾坤的重要群体,所以,对人才的渴求、对贤士的仰慕也成了各国统治者的制胜法宝;同样,很多地位卑贱、出身贫寒的辩士,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毛遂自荐,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指点江山。
楚国是战国群雄中的另类代表,独特的地理位置、奇异的风土人情、不尽的才子志士,使得楚国一直是诸国中的另类存在。
楚国凭借自身的强大和威严,成为诸侯中唯一能够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也正因为如此,楚国既成了各诸侯的合纵对象,又成了秦国连横的对象。
春申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是四公子中最富于谋略的一位,同时也是命运最凄惨的一位。
历史的车轮是靠改革家推动的,尤其是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君主,他们的改革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著名的赵武灵王的改革就是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事件。虽然身为万人之君,但赵武灵王的改革之路仍然是艰辛的,国内顽固派的阻挠异常坚决,但赵武灵王面对这些困境,却展示了一个改革者少有的隐忍和耐力。他力排众议,勇于革新,不为旧制和保守势力所束缚,对国家民众的服饰和思维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整个改革充分体现了赵武灵王深远的政治眼光和超人的胆略,并为赵国实力的增强奠定了基础。
硝烟四起的战国时代是强者的时代,而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强大,渐渐成为各诸侯国甚为惧怕的虎狼之国,而各国的外交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围绕着秦国展开的。魏国就处于这样的历史境遇中:在与强秦的交往中,实力衰败的魏国如履薄冰、噤若寒蝉。
在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与其它的强国相比,韩国的存在注定了自身的很多独特性。弱国的身份和小国的现实,使得韩国在各诸侯国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几千年前的离别悲伤,既会让我们想到一个英勇的壮士,又会想到他背后的一个伤感、忧郁的国家,这就是燕国。
地理位置的偏僻、人口的稀薄和物产的匮乏,使得燕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为弱小的一个。从地理位置上讲,燕国是距离强秦最远的一个诸侯国,但是,相对“安全”的地理位置并没有给燕国带来绝对的安宁:与另一个强大的诸侯国——齐国为邻,更使得弱小的燕国危机重重。
中山国就是春秋时的鲜虞国,是白狄的别称,战国时才开始被称为中山国。
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时代,中山国的存在是特殊的,狄族的血统、偏僻的地理位置,为这个迥异于其它诸侯国的国家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异族风情。
和强大的战国七雄相比,中山的国力无疑是弱小的;而在实力决定一切的年代里,中山国在各个诸侯国间艰难地游离着,这个本来以粗犷号称的游牧国度,也不能独立地游牧在自己的天地中。
(李麟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