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2月26日电 (记者梅永存、涂洪长)买2把扫帚,16元;付看木头工资,300元;付书写标语工资,169元……这是记者26日下午在闽北邵武市桂林乡桂林村看到的一份村财务公开“流水账”。
桂林村村委会主任付长征说:“上面要求村财务公开就是把所有的开支统统写在纸上贴出来,让家家户户 过目,谁有意见都可以提。
”
从2001年起,村财务公开作为一项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管理制度在全国推广,但邵武市有关部门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只是在会计的“明细账”上做文章,不同程度地存在避重就轻、弄虚作假等问题,有的村只对一般性财务进行应付式的公开,而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财产账务用“其他费用”名目代替,失去公开意义。
“一些村公开的会计账往往是"糊涂账""滞后账",甚至是"假账",老百姓看不懂,干部也闹不明白,无法有效监督。”邵武市委书记梁伟新说,“农村群体性上访事件中,八成以上是反映村财务使用上的问题的,有关部门查账后发现多数群众意见并非空穴来风。”
针对此情况,2006年8月,邵武市提出村财务推行出纳流水账公开,村务公开着力在让群众“看得见、看得懂、看得早”上下功夫。“看得见”是指把原在村部村务公开栏公开的形式,延伸拓展到村民小组户代表会议议事点上公开;“看得懂”是指把村财务收支项目会计账公开改为流水账公开,确保村财务公开真实、具体、全面;“看得早”就是把事后公开改为事前公开和过程公开。据梁伟新介绍,迄今为止,全市138个村都落实了村财务流水账公开。
山源村党支部书记李元辉说,山源村原先是有名的"刺头村",村财务公开后,干群关系悄然发生变化,干群同心协力大办实事的氛围逐步形成。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