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纪念馆门楼
赵川东摄
前不久,记者到江西南昌采访,行前,一位刚从该省出差回来的友人特意嘱咐,一定要到江西修水县去看一看。
对于修水,记者有些陌生,那里有什么可看的?“修水虽说地理位置偏僻,但有不少黄庭坚的遗迹,很值得一看。”友人说。
既是友人极力推荐,于是采访完毕,由当地朋友陪同,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距南昌100多公里的修水县,对山谷老人的故里作了一番访古之旅。
修水地处赣、鄂、湘三省九县交界处,县域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是江西省面积最大的县。
县城依山傍水,一条清澈碧绿的修河穿城而过,给小城增添了灵气,县名也由此而来。
县城里最值得一看的地方之一,就要数黄庭坚纪念馆了。
纪念馆坐落于县城南山崖上,危崖兀立河畔,四周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儿为黄庭坚少时读书游憩之地,素有“七百里修江第一山”之美誉。纪念馆于1985年建成开馆,由已故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馆名,现已是江西省重点名人纪念馆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纪念馆内的临江一侧,依次建起了溪山自在楼、九曲回廊、山谷祠、澄秋阁、顺济亭、一翠亭等造型各异的仿古建筑,另有石门、藏龙洞、钓矶、摩崖题“佛”等名迹。山谷祠内,塑有一尊黄庭坚的全身塑像,山谷老人昂首而立,双目炯炯,直视前方,似在构思美文佳句,又像在忧心人间疾苦。
说起黄庭坚(1045-1105年),人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老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来、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因其“瑰玮之文,妙绝当世”,而与苏轼齐名,又并称“苏黄”。黄庭坚尤工书法,兼擅行、草、楷而自成一家,为“宋四家”之一。他为后人留下了两千多首诗作,其诗以“点铁成金,脱胎换骨”而名高天下,风从者众,被尊为江西诗派始祖。黄庭坚诗、书、文都成就斐然,而他年少丧父,两失妻室,屡遭贬斥的坎坷一生,以及身体力行、恪尽孝道的感人之举,更深为后人敬佩。如今,在纪念馆的九曲回廊等处,陈列着黄庭坚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书法碑刻,其中主要有“经伏波神祠”、“赠丘十四”、“墨竹赋”等,均堪称诗文书“三绝”,极有欣赏价值。
2006年,修水县斥资3000万元,实施黄庭坚纪念馆改、扩建工程,使纪念馆占地由原来的9亩扩大到现在的45亩,并将复建濂溪书院、兴建松风阁、八贤纪念馆、大型书法廊等建筑。记者看到,目前工程仍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纪念馆景区已初具规模。
黄庭坚的故乡在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他的墓也坐落在村里。
记者从县城出发,走过8公里长的简易沙石公路,又穿越狭窄的村道,来到双井村。这里山清水秀,鸡犬之声相闻,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
当年,黄庭坚的先祖黄赡任分宁(今修水)知县时,认准修水是躲避兵祸、生息繁衍的理想家园,遂举家从浙江金华迁居于修水布甲乡,后定居于杭口镇双井村明月湾。从此,黄姓人家在此繁衍开来。如今,村里黄姓居多,民风淳朴。
历史上,这里学风浓厚,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尤以宋代为最,仅北宋一朝,该村就出进士48名,黄庭坚即为其中之一。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和理学家周敦颐曾在修水先后开办樱桃书院、芝台书院和濂溪书院,培养了众多人才。2005年,修水县政府斥资240多万元,改造修复了村里的高峰书院,如今,古色古香的高峰书院已成为村办小学的所在地。
汽车缓缓驶过一条荒草丛生、足有半人高的小道,把记者带到村头静卧于明月湾畔的黄庭坚墓园。墓园名为“山谷园”,由当代书法家沈鹏题写。园内苍松翠柏,绿荫浓密。长满青苔的墓石,与种着青草的白色墓拱相偎相依。墓园中心位置,立着一尊黄庭坚的全身青石雕像,高逾两米,峨冠博带,神情严肃,右手持卷,迎风而立,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几经贬谪、数遭打击的黄庭坚在宜州(今广西宜山县)溘然去世,终年61岁。4年后,亲友将其归葬于故乡双井村。从此,离家数十年的黄庭坚便长眠于故乡的土地上,听松风,饮甘露,默默沉寂900年!
现在,故乡的子孙要创立名人故里的文化旅游品牌,准备在双井村修建黄氏宗祠、48进士纪念馆等。特别是从县城及杭口镇到双井村的两条年久失修的公路,更是急需改造。但囿于修水尚属国家重点贫困县,财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正期待着有资金注入,为山谷老人故里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