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月27日,家住沈河区通天社区的王静即将启程飞往浙江省乐清市,去看自己的“儿子”小华。
这个“儿子”与她本是邻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12年来,在她的照料下,小华从初中生变成了大学生,又考上了公务员。而今小华虽已回到家乡,但却牢牢记着这份恩情,他要为干妈买一套大房子,用孝道回报12年的爱。
菜篮子“拎”出了缘分
帮人拎菜篮子还能捡个干儿子?这话听起来离奇,可是却真实地发生在王静身上。
1996年的一天,王静上楼时碰见了一位老大娘,老人手里拎了很多菜,走起路来十分吃力。
热心的王静赶忙快步上前接过老人手里的菜,把老人送到了家门口。
一来二去,王静和这位老大娘熟悉了。老人是浙江人,因为儿女来沈打工,便同来居住照料。“您刚来人生地不熟的,我把家里电话号写下来了,您有事就给我打电话吧。”王静把一张写有自家电话号的纸条塞进老人手里,笑着离开了。
没多久,老大娘便找上门来:“我们春节要回老家,可我孙子小华的学校要补课,他不能和我们回去,你能不能帮我临时照看他一个月?”王静爽快地回答:“没问题,您就安心把孩子放我这儿吧!”
她给干儿子开小灶
小华当年正在七中读初一,人长得特别瘦,体重只有35公斤。王静看着挺心疼,想方设法地给孩子加强营养。
早晨,一杯浓香的牛奶和两个剥好的热乎鸡蛋是小华必须完成的“作业”。听说山核桃补脑,王静就每天砸出半碗核桃仁给小华吃。除此之外,她还每天给小华准备一块巧克力作为能量上的补给。
为了让小华更好地学习,王静将自己的亲儿子小钰“撵”到了北屋,把温暖的南屋腾出来给小华住。晚上小华复习功课的时候,王静就安静地坐在旁边打毛衣,眼角不时地瞄向桌上那杯温开水,只要水少了,她便会及时添满。
爱从每个细微处渗入心灵。一个月后,奶奶从浙江回来接小华回家。谁知,小华抱着王静不停地哭,说什么也不肯走。
小华的眼泪感动了王静的心,“不走就不走吧。”王静抚摸着孩子的头对手足无措的老大娘说:“大娘,就让孩子住在我这儿吧,都是邻居,来回也方便……”没想到这句话说出去,孩子一住就是12年。这期间,小华的父母先后回到浙江老家,只有小华的奶奶和叔叔还留在沈阳。
妈妈“偏心”气走亲儿子
在王静的心里,从来都没把小华当过外人,对于这个“迟到”的儿子,她反而给予了更多的关爱。
无论过节走亲戚拜年,还是外出郊游,她准保带着小华。她还给小华配了一套家里的钥匙,方便进出。手巧的丈夫为娘仨打了三个小柜子,给他们储存物品。“那时,小华课业负担重,我怕他身体受不了,就经常悄悄往他的柜子里放各种好吃的。因为当时家里条件有限,没有多余的能力再给自己的儿子买了。一来二去,小钰发现了,他很委屈,一连失踪了好几天……”说到此处,王静的眼圈红了,她仿佛又看到自己的亲生儿子怀着满腹的委屈躲进了动迁区的空房子里,独自伤心的背影……
王静几乎问遍了所有可能知道小钰音讯的人,最后终于在一家电器商店找到了当临时工的儿子。站在商店外的橱窗前,透过玻璃看着憔悴的儿子,她的眼泪止不住地落。当小钰看见泪流满面的母亲时,鼻子一酸:“妈,我和您回去!”
“儿子,小华和你不一样,你的亲生父母在身边,有人疼有人爱,他身边没有至亲,你别怪我……”抽泣中,王静说完了这句话。心结打开,母子二人抱头痛哭。
此后,小钰当真把小华看成了自己的亲弟弟,格外照顾,兄弟俩再没因为母爱“失衡”而红过脸。
懂事的孩子回报母爱
几年前,王静因为乳腺囊肿住进了医院,那时小华学习很紧张,可每天放学无论多晚他都会背着书包到医院来看“妈妈”。
在手术前一天,医生叮嘱不能吃晚饭,小华知道后中午抽空从学校跑到医院,拉着王静往外走:“妈,今天我请客!”
有生以来,这顿特别的午饭在王静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每一口咀嚼都饱含着浓浓的爱。“妈,您吃得饱饱的,这样明天上手术台就不会饿了。”
“我要把妈妈接到身边”
12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小华顺利地读完了初中、高中,连大学他都选择报考东北大学,就是因为舍不得离开“妈妈”。大学毕业后,小华进入沈阳一家公司工作。2007年,王静听说浙江省正在招公务员,连忙敦促小华复习考试。“你早晚也要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这个机会多好啊!”
虽然是个好消息,可却让小华沉默了好些天。“我宁可找个普通的工作,也不想离开您。”可他拗不过王静,便认真准备了考试。
回浙江准备考试的日子里,小华每天至少往王静家打两个电话。他还为王静申请了一个QQ号码,只要没事他便在网上和“妈妈”聊天……
2008年1月30日,成绩公布,小华果然金榜题名。
在采访中,小华告诉记者:“回浙江后,我要攒钱买个大房子,把干妈干爸从沈阳接过来住,沈阳的房子就留给大哥。二位老人可以两头住,这样我们就都能尽到做儿子的孝道。”
本报记者徐娜李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