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门
李 林画
美国小伙儿金泊亮(老师给起的中国名字)来咱北京城学中文,一天他向老师提出要到“孔子的房子”看看。听罢,老师一头雾水。
“孔子的房子”?在北京城住了也有些年头了,怎么没听说过这地方?老师费尽心思琢磨了好半天儿,猛然想到他说的可能是孔庙国子监。当问他是不是时,这美国小伙儿高兴地点了点头。老师详细告诉他具体方位和行车路线,第二天他就兴冲冲地去了。
将孔庙概括为“孔子的房子”,这美国小伙儿挺有想象力!您还别说,他想的挺有意思!也挺有道理。
北京的孔庙,确实是“孔子的房子”。它位于东城区国子监街,与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比邻而居,都是坐北朝南。按照“左庙右学”的规矩,孔庙在左边,国子监在右边。
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建成(1306年),为元、明、清三代祭孔的地方。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先师庙”。院子为三进院落。大门称先师门,第二道门叫大成门,正殿名大成殿,为孔庙主体建筑。大成殿后有崇圣祠,自成一个院落,为祭祀孔子先祖之地。美国小伙儿金泊亮进门之后,虔诚地向孔子像鞠了一个大躬。随后在“孔子的房子”里转了好长时间,看看这儿,看看那儿。他说,在美国时他就知道这地方,很想来看看,如今如愿以偿了。
出了孔庙,就到了国子监,那是必看的地方。国子监在孔庙的西侧,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也是当时的国家教育管理机关。
国子监里什么样儿呢?院子也是三进院落,由南至北的建筑依次是: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东南西南转角房、东西三堂、辟雍、彝伦堂、东北西北转角房、东西讲堂、敬一门、敬一亭等。教学的科目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当时谁要是从那儿学完了出来,那可是不得了的人物。
美国小伙儿金泊亮到国子监走了一圈,他听说这国子监在清朝时还接收过外国留学生,兴奋不已。在院子里转的时候,颇有点“我辈复登临”的感觉。
不过,他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北京城里的古建筑大都是红色的,怎么国子监里是黑色?老师一时语塞,查了不少资料才得知,原来那是2005年大修时依据有关历史档案记载改建的。
过去朱红色是国子监建筑的主色调,这已被人们所熟识。后来在大修时,有关人员发现光绪年间绘制的一幅《国子监全图》中,下架油饰的色彩有一部分不是传统的朱红色,而是黑色。这是怎么回事儿?经罗哲文、杜仙洲、徐平芳、王仲杰等文物古建界的专家鉴定,认为“按照清代的传统,凡是政府衙门机关,其建筑油饰部分为黑色,这是规制”。曾在上世纪30年代来过国子监的杜仙洲先生回忆说,当时国子监的下架油饰就是黑色的。
专家们都首肯了,应该说没问题了,但为了严谨,还得找点实证。也巧了,在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对国子监的修缮工程进行前期设计勘察时,曾在下架大木梁柱的旧地场中,发现有遗留的黑色油皮。于是确定无疑了。
但故事还没有完,那后来又怎么是红色的呢?经考证,由于国子监曾长期被非文物单位管理使用,因此很可能被“好心”地刷成了红色。于是这故事画上了句号。
无论是孔庙,还是国子监,都是宽敞的院落,参天的古柏,花木葱茏,清雅幽静,是个读书学习的好环境。可以想象一下,如此的建筑、如此的环境,在当时是很难得的。大家知道,在当时的北京城,除了皇宫、大宅门等外,大都是一般的平房;而且在布局上,对人们的吃、穿、住、行等方面,考虑安排得比较多。从胡同名称上看就是如此,如灯市口、猪市大街、米市大街、鲜鱼口、劈柴胡同、骡马市等。再加上当时的手工业比较发达,做小买卖的、开小店铺的很多,可谓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在这种情况下,能保留这么一块净土,而且建筑方面颇为讲究,实为一件不易之事。这反映了当时重视教育的程度,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还显示了我国建筑技艺的精湛。所幸的是,这两座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国人不仅常去观赏,外国人也慕名前来,比如美国小伙儿金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