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团中意之战,45岁的“海外兵团”高龄选手杨敏站在中国队的对面,用上世纪80年代的球拍和打法,对阵辈份至少小“三代”的马琳。他知道,此情此景将通过电视转播,无一遗漏地呈现在所有上海亲友的面前。
赛后,听说是《新民晚报》的记者,杨敏摩挲着手柄已泛黑的红双喜032底板直拍,用流利的沪语娓娓道来:“从我1988年去意大利打球,这块球拍陪伴了我20年,连胶皮都是红双喜已停产的652。
”凭着这杆“老枪”和传承于“乒乓冠军摇篮”的球技,曾经的上海男乒一号杨敏,背井离乡赤手空拳地在意大利“打”出一片天地。
提一杆“老枪” “45岁的老头子,带两个孩子,用小米加步枪打比赛。”这是杨敏幽默的自评。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回避着在世乒赛团体赛中与中国队对抗,唯独这次破了例:“因为我快要挂拍了。”打完奥运会预选赛后,他将进入半退隐状态,担任俱乐部教练,不再兼任球员,偶尔客串为意大利队打点比赛。“今天我就像业余球手,想有个机会跟世界上最优秀的选手过过招。”
常驻欧洲的他仿佛从未感受世界乒坛急剧的变化。他惊诧于马琳球拍胶皮的能量:“我明知道他是上弦球,可打上手还是觉得旋转太厉害。而我们那年代,还没有反手直拍横打的技术。”
杨敏小心翼翼地“屯”着最后四块652胶皮,那是他用来打世乒赛和奥运会预选赛的“老本”。
不悔的选择 1988年,25岁的杨敏是上海男乒头号主力,已兼任教练,曾和队友配合夺得混双全国冠军。从未正式入选国家队的他,对前途茫然而又心有不甘。一名已在加拿大发展的老朋友为他联系去意大利打球。“人一辈子可能就那么一次机会,我碰上了,我也抓住了。”
签他的是位于意大利撒丁岛上的卡利亚里俱乐部,不知就里的杨敏在上海与俱乐部老板签下年薪折合人民币四五万元的合约。知足的他到了意大利才发现上当:“他给我的钱还不如俱乐部一个扫地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漂泊的他学着打点生活和立足社会。他回国结婚,在意大利生子,结交了许多友善的意大利人。现在杨敏在乒乓联赛环境较好的法国安热俱乐部打球,使他在人口30万的撒丁岛过上了“中产阶级的生活”,他对现状很满意,“勿会发财,勿会饿死,够了”。
和每个移民一样,他用辛苦打拼的收入买房置业,把妻子接进那座三层高小别墅的“安乐窝”时,他指着墙砖对太太说:“老婆啊,这每块砖头缝里都藏着一个乒乓球,这楼是乒乓球堆起来的!”
一打就是20年,杨敏说:“我的选择,我从没后悔过。”
体验过罢工 即便是在热爱体育的意大利,人们对乒乓球也知之甚少,好几次,出租车司机与杨敏聊天时打听他的职业,还把乒乓球误认为是网球。
1994年,意大利乒协向杨敏发出召唤征战国际赛事。他第一次出场就扫落了多名欧洲种子,意大利乒协顿时如获至宝。在职业生涯的鼎盛时期,杨敏曾率队夺得2000年第45届世乒赛团体季军,在1996年意大利公开赛上胜老瓦,在1997年珠海中国公开赛上胜刘国梁。
2002年,因为薪资问题,杨敏随意大利国家队队员集体罢工,直到与意大利乒协达成谈判条件才停止罢工,备战雅典奥运会。
回国觅亲情 在意大利,杨敏培养10岁的儿子在业余俱乐部打乒乓,妻子则在中文学校教中文,除了妻儿,杨敏的家人都在上海。短短一周,他拜会了很多老朋友,和30多年未谋面的小学同学聚会,至友亲朋的关怀滋润着他的心灵:“在故乡得到最多的就是亲情,在国外最缺少的就是这个。”
飞去法国打联赛,频频参加意大利国家队的集训比赛,经常不着家让杨敏觉得亏欠妻儿最多。当他决定挂拍后,杨敏拒绝了意大利队教练的邀约,“我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当意大利国家队教练需要不停地飞来飞去,我还是当俱乐部教练,每天和家里人在一起。对我来说,获得快乐最重要。” (来源: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