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节点:5万亿财政收支方程式
每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政府的财政预算草案一直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话题。按照惯例,今年“两会”期间,财政部部长将向外界阐释财政收支的来龙去脉。
记者从财政部获得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财政收入再度创造奇迹。
这不仅将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财政收入首度突破5万亿元大关,同时,这也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财政收入增幅最高的一年。
基数越大,增速越猛?如此的“超高速增长”似乎有悖常理。一路“过关斩将”、连年高速增长的中国财政收入无法不令人侧目,数年前,这一现象便被财税专家惊叹为“看不透的魔方”。
本报记者试图从财政持续增收的动力、财政收入超GDP增长的原因及财政增收部分的投向三个方面,透视这一财政收入的“魔方”。
“琢磨不透的魔方”?
“我们越来越感到,1994年之后中国的财税收入有点像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魔方。” 早在2005年的一次财税收入专家分析会上,财税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教授如是评价。
2003年中国财政收入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逼近4万亿元,2007年则将一举突破5万亿元。而1993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则仅有4000多亿元,甚至不及2007年一个季度甚至一个月的财政收入总额。
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越发显得惊人。从2002年算起至2006年,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5.36%、14.7%、21.4%、19.8%、24.3%。按照正常规律,随着每年收入的累积,基数的不断增大,财政收入增幅理应逐步回落至一个平稳水平。然而,5年来特别是2007年的财政收入,向世人展现的却是一种“超高速增长”的态势。
而另一值得探讨的现象是,连续数年,中国财政收入都大幅超过当年GDP的增长幅度。
如果继续追问,人们更会惊讶地发现:近年来,中国政府除了扩大了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调整个别矿产品的资源税政策之外,更多出台的是一系列减税政策。
例如,为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国家豁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历史欠税,在东北三省和中部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部分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允许企业新购进的设备纳入增值税进项抵扣。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增加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
财政增收原动力
一边是一系列减税政策逐步推出,一边则是不断迅猛攀升的财政收入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神秘力量在左右着中国财政收入如此不知疲倦地增长?
采访中,财税专家、官员们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是:经济增长、政策调整和征管力度的加强。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增收主要来源于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有财税系统官员分析说。
具体分析而言,与财政收入关联性较大的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企业利润、进出口贸易额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较快,会直接带动国内流转税、企业所得税、海关税收等主体税种收入快速增长。
2007年1-11月,全国税收收入43237.38亿元,增长34.6%。其中分税种来看,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快增长,带动增值税增长21.4%,达到14161.86亿元;卷烟、汽车产销形势较好带动国内消费税增长17.6%,达到2048.43亿元;建筑安装、房地产和金融业快速发展带动营业税增长29.7%,达到6031.72亿元。
此外,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重显著上升,汇算清缴上年企业所得税增加较多带来的企业所得税大幅增长,个人收入快速增长以及一般贸易进口较快增长带动海关税收(包括进口产品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增长,都构成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同时,2007年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不能忽视当年增收中政策性、特殊因素的影响,
比如,2006年财政收入中扣除了部分解决出口退税历史陈欠,基数较低以及铁道运输企业上交出售国有资产收入,证券交易印花税增长较多,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减少退税等因素。若扣除这些特殊因素,预计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3%左右。
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安体富认为,随着中国税收征管力量的不断强化,使逃税减少,这也是推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教授看来,虽然经历了一个高速成长期,但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非常大,而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的潜力也仍然没有释放出来。
“我估计这样的趋势至少在未来3-5年内仍会持续下去。”王雍君说。
大幅超GDP增幅背后
然而,即便如此,上述解释仍然无法澄清人们心中另外一个困惑:按照一般规律,财政收入虽然往往会稍高于GDP增长幅度,但总体上应该是大致相当的,可是,为何中国的财政收入可以连续多年的大幅度超GDP增长?
对此,综合财税专家、官员们的观点,五大因素带来了上述看来有悖常理的结果。
首先,这是财政收入结构与GDP结构之间有差异造成的。有财税系统报告分析认为,影响税收收入增长的因素并非仅局限于GDP总量的增长,二者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不同税种由于有不同的税基,与GDP的关系是有所区别的。
其中,以销售额或销售量为税基的税种与GDP一般呈明显正相关关系,比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城市建设维护税、资源税,当GDP增长时,这些税种的税基一般也相应扩大进而形成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而企业所得税,其税基是企业的利润,而企业利润增幅与GDP增幅相比,往往存在较大弹性,其增长变化与经济增长质量有着更重要的关系。
其他如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农业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契税、车辆购置税、屠宰税、宴席税等税种的税基,一般与GDP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当GDP增长时,这些税种收入的增长便带有不确定性。
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安体富分析指出,第一产业提供的收入很少,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工商业增加值、第三产业的营业收入、进出口及企业利润。近年以来,这些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也就是主体税种税基增长都高于同期GDP增幅,直接带动国内流转税、企业所得税、海关税收等主体税种收入超GDP增长。
譬如,2007年1月至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长37%;1月至9月,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贸易进口额分别增长18.5%、26.4%、15.9%、24.6%。
相应地,增值税收入、消费税收入、营业税收入、企业所得税收入、海关税收分别增长20.8%、18.3%、29.7%、35.9%、21.7%,增幅均大幅超过GDP增幅。
同时,这其中也有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差异的影响。财政收入及增长率都按照现价计算,而GDP增长率一般按照不变价核算。2007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66043亿元,同比增长11.5%,但按现价计算,增长16.2%,与财政收入增幅的差距缩小4.7个百分点。
为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作用,我国一些税种和税目的税率设置为累进税率,这也对税收增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比如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资薪金所得实行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和承包承租所得实行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当应税所得达到一定规模时,适用税率提高使税收收入呈现跳跃式增长,增幅会超过应税所得的增长幅度。
此外,2007年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不能忽视当年增收中政策性、特殊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与GDP增长关系不大。
增收资金流向:民生应为大头
然而,连年增收也好,大幅超GDP增长也罢,正在觉醒的纳税人意识让民众日益提高对财政收入的关注度:财政增收了这么多,我们纳税人的这笔钱将被花向何处?
据本报记者了解,财政部在这方面正在逐步加大投入力度。2007年,中国财政的增收重点投向了“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而据预计,全年财政支出方面,上述领域最低将超过20%增幅,其中医疗卫生领域增幅甚至可能超过200%。
“最重要的一条是,政府应该及时把财政工作的重点从收入管理转向支出管理。”王雍君对本报记者说。
在他看来,当下的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正在成为越来越急迫而必须的大战略,而公共财政在这方面则占据最优先的地位。“社会的各种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政府和人民的关系,而其关键,则是政府与人民财政关系的和谐。”
他分析指出,在解决社会和谐问题上,财政是大有可为的。
一方面,对于财富收入分配的差距大、不公平的现象,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支出的手段加以调节,加强社会安全保障网的建设。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政府拿纳税人的钱为纳税人办事,防止很多开支被用在了和人民利益无关的地方,政府的支出、公共预算就显得非常重要。
同时,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方面,他指出,当下,一些地方政府搞很多对环境生态有损害的项目,同时还舍不得花钱在环境生态方面进行环境治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政府太过于重视财源建设而忽略了支出管理。
在他看来,抓收入不是政府主要应该做的事情,财源建设应该主要有市场来做。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支出管理方面来,而支出的核心是,怎么花好纳税人的钱,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
安体富教授则认为,财政收入肯定都会转化为支出,问题的关键在于,财政支出是否合理,结构是否合适,能否真正带给广大纳税人以实惠。“特别是提供公共服务,比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包括‘三农’,投入都不足,占比重比较低。虽然近几年有所加强,但总体看比重仍然有待提高。”
在他看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显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