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3月1日电(记者艾福梅)伴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走出家庭,以往出现在老年人群的“空巢现象”正呈现“中年化”趋势,专家称之为“中年空巢现象”。
有专家预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住房条件改善以及人们观念改变,“空巢家庭”将日渐增多。
今后10年,“空巢”将成为老年甚至中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比例可达80%。
上海政法学院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敏长期从事“空巢家庭”研究,她在2007年撰文指出,传统意义上的“空巢家庭”多指老年“空巢”,进入“空巢”阶段的父母大多接近或进入老年阶段,“空巢期”相对较短。
然而,随着独生子女求学和谋职,相当一部分中年夫妇提前进入“空巢期”,这一阶段相应延长。
陈晓敏认为,以城镇平均初婚年龄女性为25岁、男性为27岁为参照,假设初婚与初育平均间隔为2年,且这些夫妻的独生子女若18岁离家。那么,他们进入“空巢期”的平均年龄通常为45岁至47岁。
如此一来,这类夫妻将提前近15年进入“空巢期”,在“空巢”中生活15年后才会进入老年阶段。如果按照预期寿命为70岁计算,他们将在“空巢”阶段生活25年左右。
不少中年人对“空巢”始料不及,十几年以孩子为重心的生活突然发生变化,重新面对“二人世界”,致使不少父母心理失衡,难以适应。
一些人利用这个机会旅游访友;一些人却因为缺少与孩子沟通,彼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还有因为孩子离家求学或在外谋职,夫妻之间闹离婚……
调查显示,与“空巢老人”的被动形成不同,“中年空巢家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主动选择。家长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发展,会鼓励孩子“离巢”,但原有的家庭氛围实际上并不容易经受改变。
宁夏固原市“空巢”中年人尹文博说:“很多"空巢"中年人其实只是难以面对自己"已经不被子女需要"的恐慌。只要想办法努力克服这种恐慌心理,他们日后的生活便会逐渐走上正轨。”
尹文博夫妇两年前步入“空巢”。那时,儿子18岁,赴四川一所大学求学。
“起初,我和妻子都不适应,因为孤独、寂寞和思念,总想给儿子打电话。”尹文博说:“现在好多了,接受了儿子不在身边这个事实。眼下,我和妻子开始寻找新的生活乐趣,比如旅游。”
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通明说,计划生育政策对当代家庭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中年空巢现象”的诱因之一。同时,经济活动造成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致使人力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也加剧了“中年空巢现象”的曼延和扩展。
陈通明和陈晓敏等专家建议,“空巢”夫妻应尽快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新型夫妻关系,借以适应“空巢家庭”的生活状态。与此同时,社会机构也应该发挥作用,引导“空巢”夫妻参与各类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