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席卷山城的爱心接力,让绝症少女郭露看到生命的新曙光。
她出生70天便被遗弃在车站,收养她的龚婆婆给她取名郭露,希望她像露水般纯净可爱。去年9月,她成了幼儿园教师,眼看苦尽甘来,厄运却再度降临在这个21岁青年的身上——9月30日,她被诊断为白血病,即使龚婆婆抵押了房子,也无法负担昂贵的治疗费。
日前,团重庆市委副书记张继军到病房慰问郭露,并号召全市团员青年向她伸出援手,冰冻于50多年最冷严冬里的山城为这名命运多舛的花季少女荡起暖流。
在“服务青少年月”活动中,重庆128个直属团组织和重点联系团组织由团市委领导班子分头进行督导,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网络体系,向全市青少年送关怀、送爱心、送文化、送医药、送祝福,各级团组织募集物资1000余万元,通过25项示范活动及展开的成百上千次活动,让50多万青少年直接受益,实现了对全市困难青少年的全覆盖。郭露便是受惠者之一。
这是重庆共青团有史以来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宽的送温暖活动,难以计数的青少年成为“活雷锋”,并感召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做起了一颗颗团结友爱的“螺丝钉”,无数个“螺丝钉”的联结和固定,让重庆即使面临历史同期持续低温雨雪天气的最长记录,依然运转自如。
“活雷锋”需要落户 在拯救郭露的战斗中,人们发现,如果只是“一送永逸”的“运动”,陷入“雷锋同志没户口,这月来了下月走”的窠臼,服务青少年成长、维护青少年权益的效果绝不会牢靠。毕竟一次性的投入总是有限的,即使倾尽全力资助郭露,也只能改变她一个人的命运,在其他季节出现的“郭露”们,就难以接受到组织和社会的关爱。
把送温暖局限于一阵风式的活动,也势必影响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少年、维护青少年权益的职能发挥,影响共青团组织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利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同时,也将导致服务青少年成长、维护青少年权益的过程不连续,覆盖面不广,流于形式而落为空谈,助长社会对共青团“只会吹拉弹唱”的偏见。
“通过深刻的反思,我们决定,以"服务青少年月"掀起的新高潮为契机,通过完善机制,让"服务青少年月"变成"服务青少年年",让"雷锋"的"户口"落下来,让重庆青少年能长年接受"雷锋"的爱。”团重庆市委书记王志杰说。
多年来,重庆各级团组织矢志推动“雷锋落户”的脚步:1994年开始,重庆每年开展帮扶社区困难青少年志愿服务行动;2004年,重庆建立“四五六”困难大学生关爱计划;2005年,重庆打造12355帮扶困难青少年服务平台;2007年,重庆探索出动员社会帮扶困难青少年新的工作方式。
一大行动、一项计划、一个平台、一种方式,在上述“四个1”基础上,重庆还将深化另一个意义重大的“1”,即扩大帮扶困难青少年基金建设,并号召和动员社会更多的力量,成为充满无限可能的“X”,最终,“4+1+X”格局汇成常年持续不断的爱心暖流。
“活雷锋”怎样落户 1994年,重庆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迄今已招募800余万人次青少年志愿者参与各类社会事务,全市建立310个志愿者协会,1100余个服务站、队,注册青年志愿者210余万人。
在社会剧烈转型的背景下,重庆团组织常年不辍的志愿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让有爱心的青少年尤其是与团组织联系不够紧密的流动青少年能方便快捷地成为“落户雷锋”。
今年,团重庆市委联合华龙网推出“情暖八九点”爱心大行动,把“雷锋”的“户口”落在互联网上,通过活动专题网页面向社会公开募集物资(品),任何人都可以很便捷地献出自己的爱心,向广大困难青少年送温暖,捐出的钱或物都在网络上公示,团组织定期不定期地组织资助者与受助者结对,进行集中发放。公开透明的流程杜绝了任何“猫儿腻”,消除了爱心人士的疑虑,不到10天就募集到6万余元物资(品)。
“落户雷锋”如何服务 为了切实帮扶困难大学生,重庆团组织开展了“六个1+1的互助活动”,让团干部和团组织首先成为落好了“户口”的“雷锋”。活动要求1个团市委党组成员帮扶5名困难大学生、1名团市委机关干部帮扶1名困难大学生、1名直属单位团委书记联系10名困难大学生、1个团支部帮扶1名困难大学生、1个团总支帮扶5名困难大学生、1个团委成立1个爱心关爱组织具体负责帮扶全校困难大学生。
重庆的12355服务台有望在社会寻找“雷锋”和“雷锋”常年服务方面扮演越发重要的作用。去年9月,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听取了团组织12355工作情况专题汇报,为服务台给予两个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并划拨60万元用于该服务台的硬件建设,并将服务台的运行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将让12355服务台成为雷锋重要的“户籍所在地”。
“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帮扶困难青少年基金的建设,进一步让"雷锋"的户口落到更多地点,”王志杰介绍,重庆将通过各种社会化的手段,动员群众以志愿者的形式广泛参与活动,努力将志愿服务打造成全民参与“雷锋落户”的重要途径,力求使志愿服务平民化、社会化、便利化、日常化、机制化、规范化,使志愿服务人人可为,人人愿为;同时,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使愿意参加志愿服务的人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到“雷锋行动”中来,就近就便开展志愿服务;此外,推动志愿服务经历记载机制化,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促成“雷锋”和他所帮助的对象形成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