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3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今日社论表示,尽管蓝绿阵营在两岸政策的立场分歧最大,但“大选”启动迄今,双方在这个环节上其实还未真正交过火。严格地说,我们并没有看到两大阵营有就彼此立场的不同进行实质对话,因为这场交锋有很大一部分,还是纠缠在语言的迷雾里。
台湾“中选会”前天举办首场二00八年“大选”候选人电视政见会。谢长廷在辩论时,一开始就将马阵营所主张的“两岸共同市场”等同于“一中市场”。社论指出,这是很典型的扁式语法,毕竟最早将“两岸共同市场”如此框架的正是陈水扁。这种语言游戏当然也很容易的就让讨论失了焦,双方光停留在马萧两人究竟有无说过“一中市场”这句话就耗去了许多时间,真正实质的讨论,着墨其实不多。这种以“一中”巧妙置换“两岸”的做法,仿佛是扎了个稻草人在那里猛打,在寻常辩论上或许是高明手法,但在涉及竞逐大位的辩论会上,也一再要将宝贵的时间虚掷在这上面,委实是令人失望的。
社论说,马英九基本上是企图藉由倡议两岸形成“共同市场”,唤起选民对未来的“希望”,而谢长廷则是有意藉由对“一中市场”的负面诉求,激起选民对未来的某种“恐惧”。这两种诉求的本身都是可以发展论述的,譬如谢长廷很可以在两岸开放后,对竞争立足点较占弱势的族群如何自处上多做发挥,但他显然对此兴趣不大。耐人寻味的是,寻求两岸政策开放,正是谢长廷藉以区隔他与陈水扁不同的主要着力点,而陈水扁最近刻意在两岸政策上实行放松政策,配合谢的用意至为明显,结果谢却在此刻回头挪用扁式的语言风格,他批判马萧对“一中市场”说法的前后不一致,其实他自己前后所呈现的不一致,才真的是立场上的游移。
事实上,两岸不论是要叫“共同市场”,还是“一中市场”,都承认了一个现实,即两岸间已经很难再摆脱“市场”法则的宰制。根据统计,仅以去年两岸贸易成长为例,数量就已相当的惊人,全年贸易总值不但攀升至一千零二十三亿美元大关,台湾对大陆享有的顺差金额也创下历史新高,狂飙至四百六十二点六亿美元,两岸进出口贸易往来热络,导致对大陆出口依存度也在二零零七年首度突破三成,比重达百分之三十点一。大陆已经稳居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以及最大顺差来源。
换言之,仅就两岸经贸依存度而论,就算民进党过去八年都实行了“有效管理”政策,还是不能降低两岸经贸在总体贸易总额上的比重,甚至如果扣去了两岸经贸的这一部分,台湾的出口就立即变成负成长,这种局面不就是“市场”造成的吗?社论认为,今天真正令人担忧的恰恰好是民进党的锁岛政策,让台湾处在这种两岸经贸依存日趋加深的境地,完全丧失灵活调整的主动性,正好像一名糖尿病患者除了天天打胰岛素外,既不忌口,也不运动,病有可能会好吗?
社论说,试问,有多少台商因为一直盼不到直航,连营运总部与研发中心都陆续撤离了台湾?有多少台商热切昐望催生两岸投资保障协议,但官方却一直扣他们红帽子?有多少台商因畏惧处分而宁可不让资金再回流台湾?有多少台商一直担忧东盟加三的自由贸易协议正式实施后,台湾出口大陆产品的课税将高于其它地区?有多少观光业者、航运业者与旅馆业者眼看着港澳快速成长,只能无奈的摇头叹息?谈到这里,两位候选人对两岸经贸政策的辩论,是该针对实质内容加以议论,还是要一再陷入无谓的语言游戏纠缠,难道还不够清楚吗?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