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双宁:需要重视及解决货币政策中的结构问题
2008年3月3日,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前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现任中国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双宁做客新华网,就金融体制改革和光大银行重组等话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主持人:很多人都很关心中国经济软着陆的问题,您怎么看待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您对当前的
货币政策怎么看?
唐双宁: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纷繁复杂,扑朔迷离,但复杂问题简单化,我看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特点,一个是"逆向发展",即传统经济体即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开始放缓,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不断加速;第二个是"不确定性",即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和石油价格飙升,给新的一年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做微观经济工作一定要了解国际经济形势,因为经济已经全球化,因为中国经济已经同世界经济连为一体。对国内经济形势,我曾概括为一组数字,也就是一个"三"、四个"二"。一个"三"是"三过",就是贸易顺差过大、投资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这个问题已引起重视,但还没有根本解决;四个"二"中第一个"二"是"两防",就是我们经济工作的目标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第二个"二"是"两策",就是今年我们经济工作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第三个"二"是"两个预测",两个不确定性,我预测今年经济工作中有两个很大的不确定性,即银行流动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中等银行更要注意)和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奥运以后);第四个"二"是"两个愿望",希望在经济工作中,在宏观调控中,能够把握好"度";希望能够把重点从总量转向结构,即"贵在有度,重在结构。"我们只有了解、把握好宏观经济形势,才能做好微观具体工作,才能不致于迷失方向。
对于当前的货币政策,我写过一篇文章,叫《货币政策:总量、结构、质量及其他》,谈了我自己的一些知识和体会,不妨照录如下:
"货币政策"一词有着多种解释,一般习惯于解释为"一国货币当局为指导货币运动而制定的目标、手段,数量等政策法规的总和"。由此推导出的货币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币值稳定以及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等;货币政策手段,一般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数量即货币供应量,一般指M0、M1、M2等。
传统经济学意义上,货币政策一般分为扩张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中性的货币政策。我们国家历史上曾实行过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年又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上述分类实际都是从总量的角度考虑的。
广义的货币政策不仅指货币政策总量,还应当包括货币政策结构和货币政策质量。货币政策结构既包括货币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分布,也包括其在不同执行单位(银行)的分布,即我们通常所讲的信贷政策;货币政策质量即货币使用和运转的安全性,或称资金使用效益或效率。中国当前主要指银行不良资产。
货币政策总量确实是货币政策首先应当着眼的问题。长期以来,央行对货币政策的调控主要就是解决货币政策总量问题。2007年,央行出台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十次上调准备金率5.5个百分点;二是六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为4.14%,较2006年末增加1.62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7.47%,较2006年末增加1.35个百分点;三是六次发行定向票据7050亿元;四是重新启动特种存款。
在科学确定货币政策总量的同时,必须注意货币政策结构问题,即在实施货币政策的同时,辅之以信贷政策。从根本上说,总量合理,结构不一定合理;总量不合理,结构肯定不合理;结构不合理,总量也不可能合理;只有结构合理,总量才能真正合理。甚至可以认为,如果结构合理,总量越多越好。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结构问题远比总量问题严重得多,调控难度也大得多,应当首先或重点考虑结构问题。在已经实行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只调控总量,不调控结构,或者结构调控力度不够,货币只能涌向房地产等高收益行业,只能流向东部发达地区,势必造成肥的更肥,瘦的更瘦。
把货币政策的理解单纯地或主要地限定在总量上,还将造成旧体制的回归,即平均主义的货币分配。
还应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看待货币政策结构问题。中国本轮通货膨胀起源于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上涨,其对CPI上涨的影响达到80%以上。其实这并非只有中国,世界也是如此。当前全球农产品价格创出历史新高,引发全球CPI上升。但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在中国的CPI与M2的走势已发生背离的同时,信贷紧缩带来的流动性危机和经济放缓也影响着欧美国家。这种全球通货膨胀与货币短缺并存的局面也表明,本轮通货膨胀并非单纯的货币总量问题,而恰恰是结构问题,本质上是对长期以来资本边际报酬率过高、劳动和土地的边际报酬率过低的一种纠偏。这种结构问题最终会以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农民收入提升来重新实现均衡,而不会简单地因货币紧缩而终止。
解决货币政策结构问题,关键是实行更加有针对性的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比例限制、贴息政策,再贷款政策,差别利率政策等,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金融机构的货币差别供给,满足产业政策对货币的不同需求。
在完整认识货币政策总量、结构的同时,还要考虑货币政策质量问题。金融风险在不同的经营环境下可以相互转化。经济形势好时,不良资产可以转化为优质资产,经济形势不好时,优质资产也会转化为不良资产。保持一定的货币总量,致力于调整货币结构,也是保证货币政策质量的基本条件。如果单纯而又过急的改变总量,将使本可以改变形态的不良贷款不再改变,甚至向更糟的方向改变。
我在《金融家应当树立的八个意识》一文中曾提出过"逆向思维"问题。"矛盾的双方无不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金融家尤其要树立"逆向思维意识",学会看趋势,而不是静止地看时点;学会看明天,而不是简单地看今天。货币政策从制订到实施再到产生效应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我们在制订和实施货币政策时要打一定的提前量,要考虑货币政策在明天甚至后天可能产生的影响。2007年,央行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在就应考虑防止"调控过度"问题。
以上是我对货币政策的一些理解。我不是质疑既定的货币政策,我只是认为对货币政策要全面理解,要有"度"的概念,要有辩证的认识(逆向思维)。同时作为执行者,在具体工作中还要认真执行。但从金融理论的角度,我认为货币政策的许多问题还需要探讨,特别要把总量、结构、质量放在一起进行"捆绑式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