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日媒发酵“毒饺子” 变本加厉抹黑中国社会(图)

日本工作人员检查从超市召回的产自中国的水饺

  日本媒体发酵“毒饺子”

  本报特约记者 严 雄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林晓雪  

  2月28日上午,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和公安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公布了日本水饺中毒事件的最新调查进展。公安部表示,根据目前的调查,中国警方认为这一事件是人为的个案,而且在中国境内投毒的可能性极小。

  然而,日本方面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质疑中方的调查结论。看来,中日双方围绕饺子事件的争论还将继续。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媒体一个多月来对此事的报道。从中我们可以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从开始的一口咬定,接着遇上证据困难,然后吹毛求疵地寻找证据,到最后从所谓中国的大背景中证明是中国的问题。

  真相不明

  就渲染得草木皆兵

  这场风波被日本媒体开始大肆炒作是在1月底的时候,日本媒体分别报道千叶县与兵库县的两户人家,因食用中国河北天洋食品公司生产的速冻饺子而“中毒”,随之被检测出含有农药“甲胺磷”。

  日本媒体和警察机构武断地断定,问题出在中国,理由是日本现在并不使用甲胺磷。接着,日本进口商日本烟草公司开始回收这批饺子。与此同时,在日本各地,也大批出现了所谓的“中毒受害者”。

  1月31日,日本《产经新闻》发表题为“中国饺子受害申报人数逼近500人”的耸人听闻的报道,而其他地方媒体也相继渲染有数百名日本民众身体发生不良反应的新闻。一时间,在日本的所有中国食品似乎都成了毒药,纷纷被商家下架,一些店家也把本店无中国货作为揽客的筹码。

  在这场媒体炒作大战中,最起劲的要算《产经新闻》。该报不仅大肆渲染所谓的中毒人数,还派人到横滨的中华街等中国食品集中的地方做现场报道,大肆报道日本国内中国食品的所谓“危机”,并称随后回收的中国产速冻饺子也发现了农药成分,并且有“强烈的异味”,让日本民众对“毒饺子”事件的印象更为深刻。

  炒作完“毒饺子”事件的影响,《产经新闻》开始追查“毒饺子”的来源。在没有证据表明“毒饺子”问题出在中国的情况下,该报就“引述”日本“政府高官”的话,称甲胺磷肯定是从中国境内混入,理由是日本境内很难弄到这种农药,而且千叶、兵库的“毒饺子”进口到日本后就被分开销售,因此不可能在日本被“投毒”。

  媒体的炒作直接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声誉,日本著名的超市东急在事件发生后,其冷冻食品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三至四成。

  缺少证据

  就胡乱编造背景

  在日本国内找不到证据,许多媒体就到中国来找所谓的“证据”。据报道,一些日本电视媒体的记者专门蹲守在中国石家庄天洋公司的门外,进不去,就专门拍摄一些汽车进出的画面交差。这种做法其实在日本并不稀奇,本报特约记者在日本的时候,就经常看见一些手拿相机、摄像机的记者蹲守在一些设施的门外“等新闻”。

  而日本国内的一些平面媒体也开始从所谓的“中国背景”中找证据。2月15日,日本《周刊朝日》打出了耸人听闻的标题:“中国杀人食品工厂的真实状态”。人们本以为他们会拿出什么强有力的证据,但没想到的是,整篇文章都是在说中国的一些产品的质量问题,比如“假奶粉事件”等等,甚至把前几年发生的日本人服用中国减肥药致死案和去年的一些所谓中国产品事件都抬了出来,以此“证明”毒饺子就是在中国制造出来的。

  其实《周刊朝日》炒作中国产品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去年中国“纸馅包子事件”(后来被证明是假新闻)发生后,该周刊一共连载4期,渲染中国产品的质量低劣和中国产品的毒性超强等等,在日本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而这次,同属《朝日新闻》系统的AERA杂志也有样学样,在2月18日发行的一期中,竟一一列举了中国国内因甲胺磷导致死亡的案例,暗示“投毒肯定在中国”。但它并没有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从2007年开始,中国农作物中已经禁止使用甲胺磷。

  更让人觉得没谱的是,该杂志竟然将1992年到2007年间中国发生的10起投毒案件,也作为证据拿出来。而这些案件跟“毒饺子”事件没有任何关系。

  变本加厉

  抹黑整个中国社会

  2月下旬,日本媒体的炒作方向发生了变化。由于确实找不到有力的证据,证明“毒饺子”问题该由中国方面负责,许多媒体虽然想继续炒作,但已经无法维持原先的力度了。于是,一些媒体就开始断定是天洋食品公司员工报复厂方而投毒。2月24日的《读卖Weekly》称,事件起因就是“劳资纠纷”,甚至和中国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扯上了关系。

  一个星期后,该周刊又“深入”了一步,称“中国社会的两极分化”是造成“毒饺子”事件的背景,并宣称“只有中国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读卖Weekly》在报道中把前几年发生的南京毒鼠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与此次的“毒饺子”事件生拉硬拽地联系起来,将问题都归罪于中国的所谓“两级分化”的社会问题。报道称,中国工人的道德与素质低下,并引用广东一位日企公司经理在招聘过程中遇到的假文凭、假身份证等所谓“证词”,说明中国工人甚至中国人都缺乏“规范意识”,暗示发生“毒饺子”事情并不奇怪。

  对日本一些媒体对“毒饺子”事件的夸大报道,《世界新闻报》驻日本特约记者感觉是,“饺子事件”已经由一个单纯的中毒事件变成了所有中国食品的安全问题。

  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包括电视台在内的很多日本媒体在报道“毒饺子”事件时,总是强调希望中方尽快调查事件真相,让人一听,觉得事件责任完全在中方,而日方丝毫没有责任似的。

  背景/BACKGROUND 日舆论界也有理性客观声音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日本媒体都夸大报道“毒饺子”事件,《周刊东洋经济》的报道就很理性和客观。2月16日,该刊发表题为“毒饺子骚动与危险妄想的谎言”的文章,首先肯定这不是中国食品的质量问题,而只是一个特殊“案件”,并称“中国产食品并不危险”。该刊特别提到,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打出“为了日本消费者的安全,一定要终止使用所有的中国生产的食品”的旗号,让许多的日本企业感到无奈与恼火。

  该刊还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证明,在日本的中国食品并不比其他国家的进口货更危险。2006年中国出口食品违反日本食品卫生法的“案件”有530起,在数量上是最高的,于是一些媒体就用这个数字大做文章,但这些媒体没有提到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出口量非常大。按照比例来说,最高的是厄瓜多尔,其次分别是越南、台湾、美国、印尼和泰国,中国的“出事率”只占第七位,仅为0.09%,与菲律宾、荷兰等国不相上下。而且出口到日本的中国禽肉类食品,还必须得到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许可。日本的进口检疫很严格,并没有其他媒体所说的满是漏洞。因此,中国食品在日本是相当安全的。

  《周刊东洋经济》虽然没有明说到底“投毒”发生在日本还是在中国,但该刊明确表示,就算事情发生在中国,顶多也和日本发生过的在自动贩卖机饮料中注入农药、在面包中藏缝衣针等等相似,没有必要把它渲染成整个中国食品的危机。况且日本自己也发生过雪印公司的食物中毒以及假肉事件,日本媒体这次真是小题大做。 (严雄)

  专家分析/COMMENT 恶炒“毒饺子”有深层原因

  日本一些媒体在炒作时,经常是先武断地得出结论,然后用所谓的论据来“支撑”这个论断。日本著名思想家丸山真男在其《日本的思想》一书中,对日本的这种手法有过一针见血的分析。他认为,日本人厌恶客观逻辑式的推论,喜欢将直观的解释绝对化。这是日本相当一部分人思维上的特点,在许多事情上我们都可以找到这样的痕迹。

  在历史问题上,日本过去一些政府和右翼的手法也与上述情况如出一辙。他们将在亚洲犯下的罪行美化成所谓的“亚洲共荣”,于是开始找证据来证明其真实性。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认为没有错,那么谎言也是事实。比如在慰安妇问题上,右翼媒体执拗地寻找所谓“没有强征”的证据。在许多国外媒体与老百姓看来,这种做法非常可笑,就好像一辆汽车,离开正确的道路很远,却还在使劲往前开,而且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在此次事件中,《产经新闻》等右翼媒体的表现非常活跃,是因为它们认为,中日关系越好,它们的“发展”空间就越小。而此次“毒饺子”事件,给了它们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它们企图通过一系列报道和舆论操纵,将日本民众的不满引向中国,破坏中日关系友好的大局。对右翼而言,过去它们就是用这种手法来对待历史问题的,因此,这次对他们来说也是轻车熟路。(严雄)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