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近照 |
车型均为资料图片(由客运第三分公司提供) |
乘客手里的铝饭盒换成了笔记本电脑 沿线成片的平房变成了高楼大厦 从1978年到2008年——
老售票员见证北京30年巨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那一年,李玉梅进入北京公交系统工作。2008年,50岁的她即将退休。
30年来,李玉梅的月工资从34元变成了2300元,乘客手里的铝饭盒换成了笔记本电脑,公交车有了专用车道,公交沿线成片的平房变成了高楼大厦……
一个普通的售票员,在公交车上见证了北京城30年的巨大变化。
1978年—1988年
10年印象关键词:牛皮售票包、铝饭盒、改革开放
工作记忆
1978年12月,李玉梅结束插队返城,并通过招工进入了公交40路车队。当时,她的月工资是34元,另有5元奖金。
当时的40路车只有早晚上下班时间发车。那时全市的公交线路不超过100条,40路车的乘客很多。
车况路况
据李玉梅回忆,那时的公交车是从捷克进口的两种车型,车身圆乎乎的,周身红色,有点像烤面包(见上图)。
这种车的发动机是前置的,李玉梅每天出车前都要往车里灌开水。
当时的道路普遍不宽,路两侧都是平房。虽然街上没有什么车,但因为会车困难也会造成堵车,不过很少误点。
票价和装备
李玉梅现在仍能清楚地记得,当时她用的牛皮售票包很结实、很沉,因为票价是3分钱起,所以包里装满了硬币。
公交车上有喇叭,但通常只是报站时才用,而车队并没有规范报站用语。
学生市区月票2元,但还是有人用假月票,只不过那时候的假月票都是手工绘制的。
乘客印象
在李玉梅的印象中,乘客几乎都是北京人,穿的衣服只有青、灰两色,偶尔一个穿军绿色服装的乘客上了车,大家都会觉得他很时髦。
上班的乘客大都随身带着一个铝饭盒,里边装着午饭。一个急刹车,有的乘客没站稳,菜汤洒出来,车上就会飘荡着菜香味。
当时乘客们热议的话题是改革开放,一开始,许多人说出这个新名词时,还有点担心,但后来大家谈的就都是它的好处了。
1989年—1998年
10年印象关键词:李素丽、亚运会、传呼机、外地人
工作记忆
1989年,因为个人原因,李玉梅调到了5路车队。此时,她的月工资涨到了100多元。
1995年,她调到了309路车队,此后工资又涨了一倍。
公交线路逐渐增多,车上的拥挤程度得到缓解。
车队对报站等工作有了要求,并成立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简称“五四三”办公室,监督司乘人员。
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服务热情周到”成了车队工作的重点要求。
1996年,北京公交出了个李素丽!各种文明规范得到细化,规范用语开始推行,公交员工也穿上了制服,李玉梅身边的一些同事开始化妆了!
车况路况
李玉梅记得,那时的公交车多数是大通道车。
那时,北京城就像一个大工地,平房成片消失,楼房迅速崛起。受施工影响,经常堵车,晚点的情况多了起来。
票价和装备
票价涨到1角。路上的自行车偏多,公交车上的喇叭得到了充分利用。“前边骑车的,靠边点儿!”当时骑车的市民对这句话都应该很熟悉吧。
乘客印象
乘客中出现了外地人,其中包括戴着安全帽的工人和拎着包裹的小贩。
乘客携带的东西越来越贵重。传呼机出现了,车上只要有谁的腰间“哔哔”地响了,很多乘客都要围过来看。再后来,传呼机一响,大家不围上来了,都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腰间(的传呼机)。
1999年—2008年
10年印象关键词:申奥、手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视、公交车道、排队日
工作回忆
此时,李玉梅调到了6路车队。
申奥成功后,车队对于文明礼仪的要求更严格了。公交公司的各种培训很多,英语培训就让李玉梅觉得很有必要。目前,李玉梅的月工资约为2300元。
2007年,北京开始有了排队日,“挤车门”的现象少了。
车况路况
李玉梅告诉记者,进入21世纪后,公交车车型的更新换代很快,车上开始有了移动电视。申奥成功之后的一段时间,经常有人跟着移动电视里的(申奥成功)场景欢呼。
人车分流,公交车有了专用车道,尽管道路有时很拥堵,但公交车却能一路畅通。
票价和装备
票价经过数次改革,最终实现了刷卡和单一票制。
乘客印象
李玉梅所在的公交车上,外国乘客很常见,乘客说出来的话什么味儿都有,其中很多都是“新北京人”。另外,在车上打手机,提着笔记本电脑包的乘客越来越多。
临别感言
今年6月,李玉梅就要退休了,干了一辈子售票员的她,在公交车上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
“退休以后,我再坐车,就是真正的乘客了。北京越来越好,如今的公交车,也比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先进多了。”李玉梅说。
除署名外本版文并摄/记者梁千里
编后感
关于公交的感动,于30年间
1978年改革开放时,我刚刚1岁。一转眼30年过去了!
我在编辑此稿时,跟随着李玉梅阿姨的回忆,仿佛乘坐着一趟时光公交车,从童年始发,没有塞车,没有红灯,一路畅通!
我相信,很多20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北京人在看过这篇文章后都会生出莫名的感动。
几年前,我有了自己的汽车,就远离了公交车,但我又怎能忘记那陪我走过青春的公交车呢?
我们报社在四惠这边,前不久,我去西单参加聚会,时值晚高峰,担心堵车的我选择了公交车。
半个小时!我从大望路上车,公交车一直走公交专用车道,几乎没有堵车就把我拉到了目的地。“现在的公交车,真是方便!”我由衷地感慨。
现代都市离不开发达的公交系统,感谢李玉梅阿姨和她的同事们30年来为北京市民作出的贡献,有了你们,北京的明天将更美好。 文/纪新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