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6日电 台当局昨天做出决定,将对回台补办许可的台商处以象征性罚款,且在不改变大陆投资上限的前提下将上限计算基础弹性调整,以便台商回台补办许可后,进行岛内投资的同时仍可兼顾大陆事业的经营。台湾《工商时报》社论认为,这一举措象征性意义大于实质,很难发挥有效的预期效果。
社论表示,选在“大选”只剩十来天的紧张时刻宣布调整两岸经贸政策,第一个遭受质疑的部分当然就是时机。针对两军对垒,执政的民进党当局“放宽”两岸经贸政策暗助谢阵营,马团队已经具体批评“松绑时机令人玩味,难脱选举考虑”。不过,如果推出的政策不能发挥预期效果,只是一场热闹,一颗空包弹,实际上发挥不了减轻台商负担,提高台商经营成本好处,甚至也不能感动台商,那就帮不上谢阵营的忙。
对这一决策本质上是否属于两岸经贸政策放宽,确能发挥“大赦”台商效果,社论表示高度怀疑。因为类似的行政补正作法不但在国民党执政时已经实行过,民进党执政的以往七年多期间内,也曾数次实行,但绩效不佳,甚至乏人问津。现在再度推出,即使不算钝化,边际效益也不高。事实上,罚款金额大小,应该不是大多数台商考虑重点,是否化暗为明,溯及生效“合法化”,乃至从此可以自由进出,毋宁才是台商考虑的关键。
同样的思考逻辑,不改变大陆投资上限前提下将上限计算基础弹性调整的决策,对大多数台商号召力可能有限。社论说,针对这一两岸经贸政策调整,我们只能说,心意到了,但效益有限;要求官方以实际政策与手段支持台商全球布局,可能要耐心等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