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万州,李富华一纸诉状将在报道中过度煽情的记者冯某告上法庭 |
新闻回顾:北大学子接受商人捐助拒绝感恩案正式开庭(图)
北大学子接受商人捐助拒感恩案之来龙去脉(图)
“段霖夏受助不感恩案”追踪
捐助者李富华起诉受助人段霖夏追索善款一案尚未结案,日前,李富华又以当年的报道过度煽情、添加不实情节为由,将采写报道的记者冯某告上法庭,索赔0.5元买报钱。据悉,万州区法院已受理此案,并定于3月25日开庭审理。
“索赔5毛钱是让记者负责”
据李说,今年1月,他找到了与段家很熟并曾与段霖夏合伙开话吧的李永春夫妇。
李永春向他证实,段霖夏根本没有当过力哥,段父临时在街上给儿子借来一编织袋货物和一根棒棒,然后拍的照片。而正是段霖夏当棒棒的情形,使他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报道中段当力哥的照片,完全是冯某导演的,段考上北大研究生为挣学费当力哥根本不是事实。”李向记者表示,他之所以索赔0.5元的买报钱,是要让冯对其报道的真实性负责,让他通过官司买教训,而不是为了钱。
受报道感染捐款4万 2003年8月10日,万州某报以《考上北大研究生为挣学费当“扁担”》(以下简称《考》)为题,用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万州区太龙镇原岭坪村学生段霖夏的故事。看到报道后,开县人李富华开始捐助段霖夏,但在得知段并未用善款完成学业后,李将段告上法庭,目前此案尚未结案。日前,李富华又将撰写《考》一文的记者冯某告上法庭。
“正是因为冯的不实报道,才导致我经济上和精神上受到极大的伤害。”昨日,李富华对本报记者说,《考》一文采用极其煽情的文学笔法,描述段渴望读书不想放弃梦想的感人情景。为了增强文章感染力和煽情力,记者冯某还在报道中刊发了段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当“扁担”的照片。这篇文章图文并茂,使李对记者报道的事实深信不疑,认定段就是报道中所说的虽“家境贫寒”却“积极上进、刻苦学习”的人才,由此,深受感动的李才联系上段,并先后向其捐款4万余元。
涉案记者拒绝采访 昨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冯某。但冯当即称:“外界报道不负责任,我拒绝接受采访。”而在今年2月23日央视播出的新闻调查节目中,冯某首次就段霖夏事件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下面是他与央视记者柴静的对话:
柴静:关于段霖夏这篇报道(的线索)是报社发现的吗?
冯某:不是报社发现的,当时是段霖夏的父亲找到我们的邝编辑,他说有个很感人的事情。
柴静:你说这个新闻是段霖夏的父亲找到你们报社的?
冯某:是他找到报社的。
柴静:理由是什么?
冯某:他说他的孩子考上了研究生没有钱读,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帮助。
柴静:那时候要求学费是多少钱?
冯某:四万块钱。
据悉,就在报纸报道段霖夏家里贫穷得连学都上不起,社会各界向段积极捐款的同时,段出资8000元与人合伙在万州开了一家话吧。
《考上北大研究生为挣学费当“扁担”》在报纸上刊发后,贫寒学子的上进心激起了万州人的爱心,除了李富华主动联系段霖夏直接将2000元现金送到他手中外,短短一周时间,报社就收到了社会各界捐赠给段霖夏的学费一万余元。
新闻回放 2003年8月10日,万州某报以《考上北大研究生为挣学费当“扁担”》为题,报道了万州区太龙镇原岭坪村学生段霖夏的故事。
2007年7月,李富华得知段“已经离开学校,回重庆开起了公司”的消息后,认为自己捐款时“是附有条件的赠与,段有义务将他的捐助款用于求学,而段已经违背了这一义务”。
2007年7月30日,李富华起诉。要求段霖夏返还自己给他用于读书的4万元善款。
2007年12月27日,万州区法院开庭审理该案,目前尚未结案。
2008年1月3日深夜,段霖夏现身本报谈对整个事件的看法和想法,和记者交谈了3个多小时,表示对李富华的帮助心存感激。
2008年2月23日,央视新闻调查节目现场,段霖夏承认报纸报道他很贫穷的同时,他出资八千元与人合伙开了一话吧。
2008年1月25日,法院受理李富华向记者冯某索赔一案。
新闻面对面 记者:段霖夏一案还未了结,为何又起诉记者冯某?
李富华:冯的不实报道,让我深感上当受骗。
记者:为什么选择现在起诉?
李富华:现在段霖夏事件越来越清晰,我觉得冯某当初的报道完全是在作秀。
记者:索赔5毛钱,是否有炒作之嫌?
李富华:我不图钱,只是想让冯对自己当初的报道负责。记者 杨玥 实习生 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