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3月6日电(记者熊润频)在建水电站工程完工蓄水,6000年前的古聚落遗址可能淹没水下。日前,针对安徽芜湖月堰遗址的前景,考古专家称,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遗存以及相关资料目前已经得到了科学有效的保护,即使水电站工程完工蓄水后淹没遗址区,也不会对其研究价值造成太大影响。
月堰遗址考古发掘负责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叶润清告诉记者,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位于芜湖市三山区,文物保护工作从2007年3月初开始,在近1年的时间里,分别对电站下库区范围内的月堰、黄鳝嘴、竹丝塔三处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出土新石器时代和宋至明清时期墓葬、房屋建筑基址以及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等各类珍贵文物800余件,各类陶、瓷器文物标本1000多件。
其中,月堰遗址距今约6000年,现存面积约2.35万平方米,此次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共发现新石器时代和宋至明清时期墓葬38座,是皖江下游地区目前正式发掘且揭露面积最大、文化遗存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有助于皖江下游地区文明探源以及史前多学科研究。
叶润清说,就三处文化遗址来说,月堰遗址的学术研究价值较大,尤其发现的小型墓地是安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史前墓地之一。“目前,所有的墓地均已经过充分发掘,出土文物全部取出,正在进行整理,并请中国科学院进行了植硅石土样采集和检测分析。可以说,已经达到留存和保护文物资料的目的。另外两处遗址也分别对其核心和重点区域进行了充分发掘,保存了相关的珍贵文物和资料。至于剩下的不可移动的聚落遗址,跟凌家滩等重大遗址不能相提并论,原址保护的意义不大。”
记者随后在安徽响水涧抽水蓄能公司了解到,响水涧电站是安徽省“861”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动态总投资38亿元人民币,总装机容量1000兆瓦,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7.62亿千瓦时。工期6年,预计2011年10月第一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012年底全部建成投产。“电站建好以后,芜湖当地百姓首先受益,不用像以前一样,常受停电之苦。”安徽响水涧抽水蓄能公司办公室主任汪业林对记者说。
据了解,在文物保护方面,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方以及三山区、峨桥镇人民政府都积极支持。安徽响水涧抽水蓄能公司工程部副主任吴卫东介绍:“早在2006年底电站筹建期阶段,我们就跟地方政府和文物部门召开了协调会,专门就工程内的文物发掘保护工作进行过商讨并达成一致,我们尊重文物部门对文物遗址的发掘和保护计划,并且列出专项计划资金用于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