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您知道吗?新中国最早的女交警队,50年前诞生在武汉。昨日上午,9位武汉第一个女子交警班的成员,应邀到武汉市交管局参加“纪念三八暨新老女子交警班座谈会”,她们还走上马路,与值勤女交警喜谈城市变迁。
本报记者吴昌华 通讯员郑小平 王晓妍 董兵 陈文春
昨日上午9时,汉口中山大道一元路口忽然热闹起来,9位神清气爽的太婆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邱奶奶,您好!”江岸交通大队女交警曹薇和队友张娟换岗后跑到路边,向老人们立正敬礼。
75岁的邱益英太婆紧紧拉住曹薇的手,连声说:“你的手势真规范,太漂亮了!”
这9位老人都是武汉首个女子交警班的成员,她们也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女交警。
两代女交警有说不完的话题,就像祖孙在谈心。随后,她们一起来到武汉市交管局,参加“纪念三八暨新老女子交警班座谈会”。
执勤条件天壤之别 “你们骑摩托车真神气!当年,我们连自行车都没有……”邱益英一边说着,一边请曹薇介绍她的对讲机、录音笔等装备。“那时,我们一两年才发一双皮鞋,生怕弄坏了。下雨时怕淋坏了皮鞋,就打赤脚。”
50年前,武汉最繁华的江汉路附近,指挥交通主要靠挥舞指挥棒,少量的信号灯要靠人工扳动。曹薇说,如今,通过电子监控器,信号灯由市交管局统一控制。
初上岗台一样忐忑 “起初,我是个落后分子,一千个不愿意站马路。”梁翠先太婆回忆:“1958年初,处长决定让我去女子交警班。我一听,去站马路?多丢人现眼呀!可我当时已是中共预备党员,口里说服从组织分配,回家一晚上没睡好觉。”
年轻的王珺坦言:我2004年到江岸交通大队当交警之前是特警,再之前是部队特战队员,也经过一段思想斗争才转变了角色。
服务群众一脉相承 50年过去,时间已改变了很多,但一直不变的是女子交警班的作风。当年的班长彭能元说,那时街上有不少板车,民生路是个上坡,只要板车来了,她们都帮着推,一天下来,累得不行。但这为她们赢得良好的口碑。
如今的江岸交通大队民警黄飞说,她当交警之前是运动员,初上岗台特难受,和站在领奖台上的感觉差别太大了。后来终于摆正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站马路,就要为群众服务。有了这样的心态,也就越干越带劲。
开先河的武汉女交警 如今的武汉街头,女交警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你可知道,新中国最早的女交警,就诞生在武汉。
1958年2月,武汉市公安局开全国先河,决定在江汉交通中队成立交通民警女子班。共有女交警13人,都是20来岁的年轻人,个头都在1米6以上。
1958年3月8日,女交警第一天上路执勤。民生路口和江汉路口,人山人海。人们争相目睹:开天辟地头一遭,女交警站在街头指挥交通咧!
那一年,武汉成立女子交警班的消息一下子就传遍大江南北。4月28日,时任公安部部长的罗瑞卿大将,专门来到岗台慰问值勤的女交警,称赞道:“你们是开路先锋,为武汉争了光。”
江汉女子交警班13名队员在市民心中留下了美好印象。到1959年,汉阳、江岸、武昌、青山四个交警中队也陆续成立了女子班,全市女交警共有68人。
1958年9月,邱益英代表武汉女子交警,在武昌洪山礼堂受到毛主席接见。这年,彭能元还成为《中国妇女》杂志的封面人物。
新一代女交警轻装上阵 可惜的是,由于女交警们执勤一个班次长达3小时,她们身体逐渐出现了不适应,1962年3月27日各女子交警班撤销,其成员转调交通后勤或其它工作单位。
彭能元说,后来才知道,这是周总理对女交警的关心。
就这样,女交警淡出江城的视线。直至2004年5月1日,第二代女交警再度上路值勤。
值得欣慰的是,如今的女交警得到了更多关爱,她们每个班次的执勤时间减为1个半小时,同时由于信号灯、电子监控器等硬件设施的改善,她们的工作强度已大为减轻。难怪她们的工作条件,会让老一辈女交警羡慕不已呢。
(责任编辑:高瑞)